第007版:编读往来

第007版:编读往来

《荆州巨变》大家谈
书写荆江巨变 彰显党媒担当

    编者按:书写当下,记录历史。壬寅年初,荆州日报社组织专班,深入长江沿线各县市区采集第一手材料,累计行程3000公里,到访单位、处所120处,采访当事人230人次,历时半年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作品全景式展现荆州人民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对人水和谐的执着追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为读者捧出一部“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发展史、奋斗史和当代英雄史。

    《荆江巨变》在荆州日报首发,经荆州日报全媒体矩阵推送后,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网、中国网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转载。截至目前,全网转载百余次,作品传播量逾5亿次。同时在业界和学界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点赞,并畅谈感受与心得。本报今日刊载部分业界点评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荆江,那绿色的艳阳

    □张卫平

    荆州江阔水远,神灵毓秀,既有大江的奔腾与浩瀚,也有平湖的耿性与柔韧,显现出“水”的灵动与神韵。然而,“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既赋予江汉明珠润泽和灵韵,也引发了人与水千年的抗争。于是,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民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正是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揭示了“一部荆州发展史,就是一部荆州儿女与水的抗争史”。

    “荆州很美,看起来很漂亮。”宏大的主题,首先要有高的站位!《荆江巨变》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亲临荆州,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问诊,为新时代发展定向领航入墨,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叫响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时代最强音,很好地表现了637万荆州人民将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磅礴的实践动力,持之以恒地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荆江巨变》通过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一连串的大动作的描写,展现了荆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比如,荆州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决策过程和申报历程,荆州开展城市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的“十大攻坚行动”以及洪湖的拆围、长湖保护的立法、长江非法采砂的治理、长江“禁捕令”的落实……

    当然,讲述一场波浪壮阔的长江保卫战的丰功伟绩,展现“长江大保护”的历史巨变,离不开数据的对比。《荆江巨变》非常巧妙地一连用了四组数据,充分展现了荆江两岸“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美’”“从‘无鱼可捕’到‘鸟飞鱼跃’”“从‘辣眼睛’的黑码头到‘高颜值’”“从‘污水横流’的不毛之地到‘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的巨变!

    为了表现“荆江巨变”这一宏大主题,作者还从细节入手,将宏大的主题生活化叙事,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首首令人泪奔的民谣,让宏大的“叙事”有血有肉,更有看头、更有嚼头。比如,在“羁绊”一节中,作者精心选择了公安县花基台村这个“血吸虫窝子”,用“花基台,寡妇台,男人怀‘怪胎’,媳妇娶不来”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疫区群众真实的生活与无限的期盼。在“抗争”一节中,则是通过讲述“荆江铁女”辛志英的故事,带出了30万荆楚儿女用75天时间完成荆江分洪工程一期主体工程,创造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两个典型,揭开了过去荆江水患带给荆州难以承受的生存之痛。而那首“儿时,淘米洗菜;少年时,洗衣灌溉;青年时,臭不可闻;中年时,鱼虾断代;老年时,美景再现”打油诗,则生动地概括了荆州内河几十年的风貌变迁。真可谓是“一滴水见太阳”。

    总之,《荆江巨变》全景式展现了荆州人民在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展现了取得长江大保护伟大胜利后人江相亲、城水相依、和谐相融的荆江新画卷。放下手中刊载《荆江巨变》的报纸,我徜徉在荆江大堤之上,望着荆江岸畔的美景,诗人艾青《绿》中的诗句不禁在我耳边响起:“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作者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新闻阅评员、知名作家)

    用脚力眼力拓宽视野用脑力笔力引发思考

    □乔太平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荆州日报》上刊发的文章。近日读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真切感受到了撰稿团队的集体智慧,觉得无愧一篇可以细细品读的作品。

    用脚力眼力拓宽视野。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荆州地理位置独特,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占湖北的近一半,占长江中下游的近1/4,居全国沿江地市之首,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紧临长江。要想创作一篇反映荆江巨变的文学作品谈何容易。创作专班遵循文学创作规律,历时半年,深入长江沿线,行程3000公里,到访120处,采访230人次,采集到大量第一手鲜活材料。荆江两岸广袤的原野、洪湖长湖浩渺的烟波、石首天鹅洲奔腾的麋鹿、沙市洋码头的修旧如旧……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这里,一个个物像连缀成一幅幅画面,一幅幅画面呈现出一个个意象。创作者脚力所至、眼力所及,视野因此打开,脉络得以明晰,写就如此大视野、全景式、有纵深的洋洋万言之作。

    用脑力笔力引发思考。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谓“形象大于思维”,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可感可溯,是这样真真切切。形象流露笔端,生活再现作品,引发读者感同身受的深刻思考。创作者笔力中蕴含脑力,读者得到审美愉悦。“变”是全篇的主线,正所谓“荆江在变,变在颜值,变在观念,变在生态”。大美荆江,水清岸美;大美荆江,鸟飞鱼跃;大美荆江,花团锦簇。这是荆州儿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迈出的坚实步伐,这是荆州儿女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结出的丰硕果实。荆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与水共生、与水共荣。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荆州人民重任在肩。品读《荆江巨变》,尽管从中看到了稍显繁复的新闻元素的铺排,报告文学笔法的运用也稍有欠缺,但作品仍具极强的审美教育作用,的确受益匪浅。

    (作者系荆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资深评论员)

    书写新时代荆江信史体现主流媒体大担当

    □李征宇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他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书的撰写不仅是记录过去,观照现实,同时还要资鉴未来。在中华民族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荆州人民锚定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需要记录,荆州日报社勇担使命,历经半年,用洋洋洒洒3万字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强大责任担当。

    历史的厚度

    荆江之所以被称为荆江,是因为它流经荆楚大地,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几千年以来,荆江滋养了这里的人民,也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荆江巨变》首先将视线拉回到20世纪50年代荆江两岸人民修筑荆江分洪工程以及1998年军民合力抗击洪水的现场,再现热火朝天的景象与人定胜天的豪情,提醒人们只有荆江安澜,才能换得岁月静好。报道组在彰显奋斗历史的基础上,也没有回避因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严重生态危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撕开过往不堪回首的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下的发展。

    现实的担当

    本篇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在长江大保护政策下,荆江两岸人民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实实在在的改变。报道组条分缕析,精准梳理近年来荆州在深刻变革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决策与部署,用历史的眼光验证了荆州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正确性。禁采、禁捕、治污、拆围、还湖、攻坚、增绿,每一项行动的背后都牵扯到无数的利益相关方,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无异于打赢一场抗洪阻击战。报道组深入一线,靠前采编,用详实的数据验证荆州推进长江大保护取得的实际效果,用鲜活的事例表明两岸人民对于长江大保护政策的高度拥护。一字一句,言之有物,全方位彰显出荆州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动人担当。

    未来的期望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康庄大道。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与记录当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报道组也挥笔写下了对于未来的期望。变化是永恒的,荆江两岸的水清岸美、鸟飞鱼跃、高颜值、花团锦簇是永无止境的,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不断发展的。4年的时间不长,但足以令荆江两岸改换容颜。那么下一个4年,再下一个4年,乃至于更长时间,荆江两岸是否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蝶变,这离不开全体荆州人民的共同努力。历史仍在书写,每个人都将在这段历史中扮演恰当的角色,但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因为未来属于每个人。

    (作者系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守护“一江清水”荆州责无旁贷

    □黄园钧

    《荆江巨变》书写了一部“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发展史、奋斗史和当代英雄史,讲述了荆州这座城市人与自然相融相生、共生共荣共享的故事,全篇视野广阔,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代入感,我们在作品的叙写中回到荆州的过去、走近荆州的当下、思考荆州的未来。

    作品用带有温度的语句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重识荆州,回望那段荆州儿女与水抗争的历史,感受荆州人民曾经对水的恐惧,透视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们与水争地、湖泊围网养殖等问题……

    面对母亲河“重疾缠身”,如何让长江永葆生机活力?如何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长江经济带战略,把生态修复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课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贯彻新理念、探索新路子、构建新格局。贯彻新理念,就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强化责任担当,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探索新路子,就是“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绿色发展是一场革命。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新格局,就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加快转型,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协调联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提升水平,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引领,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互利共享,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荆州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理所当然地成了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推动长江大保护,荆州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以雷霆之力整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囗,关停一批重化工企业,拆除洪湖、长湖围网养殖,打造长江岸线生态画廊……美丽荆江尽收眼底。《荆江巨变》全方位展示荆州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和工作成效。

    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守护好“一江清水”,荆州责无旁贷。从靠江吃江转变为靠江护江,荆州要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努力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一条江,一座城,城依江而生,江绕城而流。荆州因水而美,护江而兴!

    (作者系荆州市委党校科研办主任、法律硕士)

    从《荆江巨变》看荆州人水和谐新气象

    □朱朝阳

    《荆江巨变》生动讲述了荆州儿女在与水比邻而居的过程中与水抗争、破立抉择,最终实现人水和谐的动人故事,深刻纪录了市委、市政府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化为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历史进程,热情讴歌了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荆江巨变》以“水”为媒,紧紧抓住时代命题,投入饱满热情,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艺术地呈现给大家,发掘荆州在“两山”科学论断指引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源和非凡业绩,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荆州经验”。

    如果说荆州的实践是对“两山”科学论断的现实诠释和解读的话,《荆江巨变》就是对“两山”科学论断和人民群众实践的文学解读、剖析与诠释。

    报道组历时半年,足迹遍布荆江两岸,累计行程3000公里,夜以继日、奋笔疾书,用新闻工作者专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就了《荆江巨变》的文学品质和美学意蕴。作品以娓娓道来的笔触、妙然天成的结构和行云流水的气韵,用心、用情、精心酿出了如白茶般甘醇、清香、至美的新闻文学大作。

    贴近大地方知泥土芬芳,贴着群众的故事就会感人至深。随着文字的展开,我们可跟随文字走进松滋米积台、黄山头工地、98抗洪抢险现场、洪湖船上人家、天鹅洲湿地、上津湖畔,可以结识“荆江铁女”辛志英和“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还可以聆听张圣元从“捕鸟大王”到“鸟保姆”,以及梅志刚对“野生”江豚一见倾心的故事……

    《荆江巨变》虽然写的是你我身边的人,但报道组思想丰厚、眼界宽广、格局宏大、眼光独到,从而使主题站在了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形象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风貌,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看到了荆州人民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对人水和谐的执着追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成就。

    《荆江巨变》犹如一滴折射出斑斓阳光的露珠,晶莹剔透却又光彩照人,让我们看到了荆州坚定不移走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欣欣向荣,体会到了荆州人民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满腔热情;《荆江巨变》犹如一朵激荡出奋进乐章的浪花,气吞山河却又婉转如歌,为我们分享了“两山”科学论断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见证了荆州儿女勤劳顽强、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有理由相信,《荆江巨变》讲述的故事、阐释的主题必将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显示出愈加隽永的璀璨光芒。

    (作者系荆州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工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