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白云 1 蝉——知了。风吹草低树摇,蝉声就挤了进来。它甘于寂寞,无需获得谁的认可,只想做个清心守正的君子。 祖父对我说,蝉蜕是一味中药,既可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也能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 身为中医的祖父,常让我去寻找蝉壳,我也能如愿得到买冰棒的回报。这是儿时不可或缺的乐趣。 大多时候,面对酷暑,我们渴望一场雨,渴望清凉奔袭而来。但蝉鸣远比雨声实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剔除杂念,心无旁骛。轻探臂,徐推掌,猛捂下。蝉来不及反应过来,就被我们一手擒拿。 儿时的快乐很简单,比一声蝉鸣还简单。 2 小时候,父母躬身如牛,以镰刀为齿,一步步啃食着金黄的麦浪。在此起彼伏的蝉鸣中,父亲点燃星光,品咂劳作之味;母亲推着石磨,谙熟炊烟之道。 他们懂得淬取麦粒的纯白与劲道,等待时间的磨洗与澄清。历经两天的沉淀,一盆色若琥珀、口感爽滑、弹性适中的凉粉,就摆到了庭院的石几上。这时候,月影入碗,母亲斟酌四碗,加上一撮细盐、两滴白醋、三勺油辣子、四瓣蒜子、五六粒花生,点缀成一碗“艺术”。我舀几勺入口,顿时人如秋月般清爽。正可谓“酸咸麻辣香,消暑是良方。若是吃一碗,三天心中凉”。 在村庄,夏月光与蝉鸣汇合,在镰刀、锤头高扬空中的“吁吁”里,“吁吁”落在碗里,就是过日子。 我偏爱夏夜,它属于清风,懂得退让。我更爱夏蝉,缘于它的善于等待、不厌其烦地发声,还有缘于祖父素手编织的蝉笼。 选取上好麦秸杆,聚拢成束,浸泡于井水中,待其变得湿润、柔韧,祖父便细心地编织成六角笼、圆笼、方笼。收口时,将蝉放进去,然后挂于书房。只见蝉翅振玉树,流响遍窗台,周遭变得幽深起来。 大人们围坐在家院里,看萤火虫把夜灼得或明或灭,听蝉鸣亦把夜拨得或深或浅。孩子们高兴时,感觉炊烟都在笑。 在碾麦场上,蝉声粘住了人们,时光粘住了蝉身。老牛的辔头笼住了牛,也笼住了麦秸杆上无声的光影。天真的我们,想从麦衣里蹦跳而出的麦粒里找到馒头的醇香。其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蝉鸣也似辔头。 丰收的喜悦,拽在村庄人的掌心里。 3 人,可活出村庄的长度。而一只蝉,不过三月:3至17年的韬光养晦,只为短暂的高歌,成为炎夏另一种洁白的雪。 蝉不是先知,紧蹙的光阴激励蝉不加思索的鸣叫,其间没有顿号、逗号,一张嘴就是感叹号。 坐听蝉鸣远播,近观躬身负重,觉着捉蝉不如听蝉了。 听蝉是一种心境。一串串五线谱,时而清澈响亮,时而温婉绵延,时而跃荡浑厚,时而铿锵有力;一场场胜利的交响,在燥热的空气里传递出坚持不懈的正能量,即便再苦,仍要昂头。 不由想起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非是藉秋风。”此诗告诉世人,无论做官还是做人,都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掷地有声,声名远播。 全诗托物寓意,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不仅是虞世南自我心迹的刻画,也表明他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他博学多才,高洁耿介,唐太宗称他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该诗启示为官者,只有发自内心的清廉自守,才能得到世人的肯定,也能流芳百世。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也正是此诗的意义所在。 4 一夜雨后,蝉呢?在一棵百年槐树下,一只羊与一只蝉对视。 羊和蝉一样,都有自知之明,且知道各自位置,也懂得保持距离。羊,似懂得蝉鸣的意义——挺过无数黑暗的日子,方能振翅高歌。 一棵树会把绿色染到云身上,一株草会把绿色种在羊肚里。我想,绿色的村庄里,一定有蝉刻下的感叹号。 立秋后的蝉,留下的不仅仅是高度,还有深度。 晨曦出,朝阳起,一蝉抢先发声,百千蝉竞相回应。站在山头,被一缕缕、一阵阵、一片片的蝉鸣包裹着,夏日又回来了。 小小秋蝉,竭力鼓瑟,叫退了雾,喊淡了云,唱乐了人。蝉深谙竞逐之道,与玉米竞逐,与绿色竞逐,与时节竞逐,还与命运竞逐。而不经意间,挂在草尖上的蝉蜕摁住了草丛,薄而透明的羽翼轻泻了流年。 3年或7载的黑暗竞逐,是一棵拔节吐穗的玉米想不到的。玉米向高处生长,逐向蝉的高度,蝉只想用歌声诉说生命,用声音锤炼自我,然后陨落在泥土里,并为这场竞逐写上结语。生物们大抵如此,生命的经纬间,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蝉的点,就在无数黑暗的日子之后。 村庄在低处,蝉如羊。 5 蜿蜒的虎渡河与笔直的水泥路遥遥相望,此时,我走向村庄的腹地。路边,竹不喧嚷,兀自长着。能健脾益气、促进消化的打碗花绕着蒿草攀爬,开出三、四朵或紫或红的花,讲述着蝉的历史。 雨不来,草不动,蝉不语,才饮了清风、啜了雨露,又呷了夕阳、品了朝霞,我已成为这里流动的炊烟。长年生活在独唱的村庄,没有人知道我风沙满袖。这里的河水滋润着干涸的水田,填充了贫瘠,又愈合了它的伤口。 蝉鸣如涛时,看勤劳的牧人捡拾光阴之谷。狗尾巴草是村庄的独特风景,许多蝉蜕就被附在它们的尾尖。蝉趾轻抓草枝,喙尖探入草茎,双瞳微闭,两翼半舒,是忘我的投入。此刻,歌咏是多余的,轻盈透亮的蝉衣就是一面旗帜。待到子夜,草摇叶晃,一只蝉开始嬗变,它乘着月光,借着天露,一毫一毫地浣洗自己。等到飞离时,它又有意遗落羽衣,给世间留下诗意和传奇…… 蝉衣入药,它的清火功能大抵是汲了无尽的隐忍、蜕变的淡然、高处的深意,以及对短暂生命的释然吧。 烈日炎炎,蝉鸣声声,适合敛一阙当茶饮。 6 江汉平原的风,相较其它地方的风,是执着的。 东风,使我想起草船借箭;北风,如刀似斧,又携带一场雪,拂了一身银。太过凌厉的风,是一把双刃剑。 越王勾践,可是一只蝉? 公元前496年,勾践兵胜吴国。后夫差上位,图欲雪耻,便厉兵秣马。勾践只记当年,再倾兵攻吴,结果大败。勾践采纳范蠡计策,携妻入吴称臣,甘愿为奴,侍奉吴王左右,忍辱负重,藏其锋芒。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勾践不仅小心伺候夫差,还要做到百依百顺。他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勾践七年,他30岁回国。从此励民厉兵,复兴越国,更不忘日尝苦胆,戒律自己。勾践二十四年,准备了17年之久的勾践乘吴国征伐其他国家,国内空虚之际,出兵伐吴,大获全胜,终于一雪前耻。 可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若忍不得辱、负不得重,哪来苦尽甘来? 吴越的大地肯定有蝉,也有东西南北风。风借物立形,风以史为鉴,风送蝉鸣,风就是蝉。风是时间,让有信仰的更有信仰,让坚强的更加坚强。如今的蝉,它执着的鸣叫里没有征战与讨伐,那是沉潜后的珍惜与洗礼。 回溯历史,我更希望自己就是一个蝉。 7 师范毕业后,我和村庄的距离就远了一截。家门口熟悉的果园和菜园也和我日渐陌生起来。一块地,经过祖母的精心侍弄,辣椒如瀑,红薯壮实,土豆满地笑……幺叔一接手,杂草比菜蔬长得盛。土地也择人。 这些年,一到夏天,汹涌的蝉鸣让村庄更空了。好在土地没荒芜,满眼的绿。房前屋后的树挺立着,村庄依然是以前的村庄。 很多个周末,我会来这里散心。聆听雨声,瞻望树色。在逶迤的小路上行走,看村庄里一些树,好似活成了人:叶影婆娑,就是树在倾诉古往。有些人活成了树:大叔和三叔,他们和父亲年龄相仿,他们立在村庄,如树根一样扎得深远。而有些人,却把自己嫁接了:身在村庄,脚踏泥土,皮囊里却裹着舶来的风。 如果一棵树没能挡住贪欲的风,一户人家的庄稼种在了别人地里,扛把铁锨恣肆挥霍青春,也是另一种悲哀。 当最后一滴雨,从树叶上滑落,是蝉把鸣声送出去了。一蝉鸣,百蝉应,村庄又成了蝉声的海洋。 蝉,是村庄里真正的歌者。 8 每当转身离开时,一部分树向我走来,愈来愈近,一部分树走丢了,渐行渐远,唯有蝉鸣亘古未歇,深扎泥土,融入我胸。 或许,是蝉鸣鼓起了风,站在最高枝头的那枚黄叶被摇落下来,而被隐喻的时光列车已按时启程。此刻,我希望蝉声更响。 时间回溯到一座山上,洛夫的诗令人清凉:“如果此处降雪,而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地点燃。”多少次,蝉声将我的心灯点燃。它清醒的声音,也是炎夏里晶莹的意念,让我醍醐灌顶。 如果要给蝉的品格来一个定义,我想曹植的《蝉赋》可为标举,他写道:“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皎皎贞素,侔夷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意思是,通体清白的鸣蝉啊,潜藏在黑土之中。在阳光炙热的仲夏,它开始游乐于芳林。它的本性恬静而与世无争,独自快乐而长鸣。鸣声吱吱,一声响似一声,如同贞士的光明磊落。它内心恬淡寡欲而无以为食,与万物结交而一无所求;他志节坚定、操守方正的品格,可比伯夷的气节。士大夫的帽子上绘蝉纹,用来崇尚鸣蝉高洁的品行。 此赋俨然刻画出一种君子的形象,高度赞颂了蝉的清高正直、与世无争的品格,这也是曹植当时的真实写照。 无论古蝉还是今蝉,皆是古老而美好的名词。它是爱,是诗,是理想……我毫不怀疑,它经常歌咏的地方,都是有信仰的地方。虽然其生命不过一季,但它活着的每一天,却总是飞鸣有度,乐观自守。 学蝉一样,生命不息,歌唱不已,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