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敏婕 我喜欢读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心里烦躁忧愁,抑或百般聊奈时,捧一本书在手中,方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读书,可以静心,解烦恼。工作压力大,彻夜难眠时,顺手翻开杨本芬的《秋园》,看她写母亲的一生,经历战乱、饥饿和贫穷,不断失去身边的亲人,却仍然拼尽全力,顽强地活着,而我,又岂能被眼前的困难打败?再读《中国文化课》,看余秋雨笔下的颜真卿,永远站在危险的最前沿,不惜用生命捍卫唐朝,甚至在苍老的晚年,依旧全力以赴。这大无畏的家国情怀,触抵内心,让我更珍惜现在。这时,再拿起《曾国藩传》,看曾国藩科考六次未中,即使遭到“悬牌批责”,试卷被当作反面案例,也丝毫不气馁,反而认真复盘,直到顿悟;看他为了改正陋习,日日反思、静坐、谨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终于修成了“圣人”。这番日日不断之功,让我明白,一切困难皆是成长的机会。 读书,可以清心,化忧思。与朋友因琐事起争执,不欢而散,甚觉失落时,拿起常备在床头的《唐诗三百首》,低声轻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脑海中浮现岑参送别友人的悲凉画面,不见人影,只剩雪地上的马蹄印。倘若我与朋友此般计较,实在因小失大。读一首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顿时感到轻快惬意,再想想往常与朋友相聚时的情景,皆是欢声笑语。再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内心平和,所有与朋友的不悦已全部抛之脑后。 读书,可以养心,添乐趣。每日工作生活,两点一线,日子平淡如水,乏善可陈。读一读汪曾祺的《慢煮生活》,看看他笔下的花草树木,皆有生命活力。栀子花会说话,“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紫穗槐有性格,“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珊珊可爱。”看看他经历的春夏秋冬,妙趣横生。夏天解暑,是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的一躺,自由自在。冬天飘雪,午餐必配咸菜汤,喝一口,心满意足。再翻开《论语》,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便如此贫穷不堪,却依然自得其乐。读着读着,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充满了生机,顿时畅快淋漓。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于我而言,书籍,是一直伴随身旁的挚友,理解我,宽慰我。唯有读书,最抚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