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党建专刊

石首: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特约记者李岩通讯员李能

    石首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整市推进全域提升”的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着力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加快“三城三化三翻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步伐。

    建优体系带动,提升共同缔造的高度

    总体布局强谋划。围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收集的问题、任务、效果清单,石首市积极研究共同缔造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推动部门、人员、资金等要素向共同缔造一线聚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五共”,探索建立村(社区)共谋共建机制、构建网格微治理模式,让群众当“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评议者”“共享者”,解决群众想参与、能参与、乐于参与的问题,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

    体系下沉强基础。建立“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中心户)”的三级村党组织体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城市组织架构,延伸了党在153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工作的神经末梢,实现服务村民、居民全覆盖。

    指导激励强活力。结合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拉练活动,加强对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结合“自荐制”“举荐制”等形式,吸引党员群众破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难题。整合相关部门、企业合力,增强农村、社区建设者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探索“五个一批”的共同缔造激励制度,计划打造一批村(社区)共同缔造示范点,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共同缔造示范模式,整合项目资金实施一批共同缔造项目,培训一批共同缔造人才,聘请一批共同缔造员并评选100名优秀共同缔造员。

    全域提升推动,提高共同缔造的深度

    开展“整市推进全域提升”,构建党群“共同体”。围绕石首市乡村振兴布局和基层治理重点,实施党建“三百示范创建”,建设党建示范片带各3个,提炼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案例各3个,评选红旗党支部和党员先锋岗各100个,构建农村、社区、机关、两新四大领域党建共同体。“党建+产业富村/治理强村/宜居美村”“党建+暖心服务/创新治理”“党建+示范争先”“党建+红色赋能”展示四大领域党建亮点,荆州市两新党建现场推进会在石首召开,在荆州市村集体经济项目拉练中排名靠前,入选荆州市首批“党建共享阵地”2个,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赋能添彩。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建强共同缔造“带头人”。建强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干部、无职党员、后备干部、乡村人才、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等“六支队伍”,培育共同缔造人才。调整优化192个村(社区)班子,正负向提级管理村(社区)书记81名,开展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选配村后备干部100名,举办“头雁大练兵示范促提升”拉练比拼,开展村集体经济擂台赛,组建村(社区)书记宣讲团,以“好班子”带领共同缔造,强化基层党组织共同缔造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深化乡村振兴促进会,依靠乡贤做强“大蛋糕”。持续规范“村社合一”,推动“三个合作社”建设,引进更多市场主体、能人乡贤等参与乡村振兴,深化资源发展、产业带动、合作发展、资产营运等村集体经济发展“四型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全市92%的村集体收入过10万元。

    创新模式联动,提升共同缔造的温度

    实行村(社区)“两约两会”。积极落实“四议两公开”,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小区业委会(自治委员会)作用,探索网格总管、幸福村落、红色引擎“三治联合、五共融合”,建立城市“红色蜂巢”、农村“党员学习微站”,设置村(社区)议事、交流、文体、休闲、娱乐、养老、安幼等服务设施,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建设共管。对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积极邀请群众代表参加监督评价。高基庙镇百子庵村细化《村规民约》27条,实现婚丧事宜节俭化、民间习俗文明化、文明新风常态化,荣获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实行网格“啄木鸟”队伍“五帮”。以荆州市推广石首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驻点帮、履责帮、行业帮、扶持帮、维权帮“五帮”工作法为契机,成立红新党建服务联盟,出台行业部门扶持网格“啄木鸟”队伍建设18条,由4120名党员群众组成的“啄木鸟”深入小区楼栋“挑刺”“找茬”,落实“线索、积分、物品”的“1:10:5”积分兑换制,实现群众身边事群众管、群众难办事部门管。目前,石首市“啄木鸟”党建智慧平台归类处理反馈问题298条,建立“红色蜂巢”共建共治共享协议制度,免费为外卖小哥、快递物流员等提供避暑取暖、应急药品等常态化服务。

    实行下沉工作“双帮双促双服务”。结合入户大走访行动,开展“双帮双促双服务”,即组织帮下沉党员强激励促保障到位、下沉党员帮群众解难题促生活美满,形成下沉党员服务群众、群众服务社会基层治理,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闭环。建立“156家共驻共建单位+4000名党员干部+23个工作组全脱产”下沉模式,深化“一社一品”建设,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关注特殊群体困难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开展“九必问”八类特殊困难群体,制定完善问题、任务、效果“三个清单”,实施共驻共建民生实事项目58个,累计开展服务基层活动4881个,着力实现“七个一”走访成果转化运用。比如,在解决群众心愿诉求中,开展政务服务党员“红色代办”近1500件,群众赠送锦旗10面,形成党群良性联动、共同互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