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驻荆州经开区记者刘娟通讯员马优明 编前:荆州经开区以问题线索为第一切入点,聚焦产业发展、企业服务和政务环境,创新工作方法,打造“666”(6项机制、6项制度、6个维度)工作法,以健全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巩固“双优化”成果。 “您企业主要经营什么,目前在全国有几个生产基地”“主要的客户是哪些?一年贸易额有多少”“比较关切哪方面支持政策”……每次接待来访企业,荆州经开区招商促进中心的万沙要从繁杂的信息中,分析项目落户可行性、产业融合度,从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为入区项目把好第一道关。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在荆州经开区,逐步形成项目“招—落—服”一体化,建立进区决策、问题预警、履约联审、政策科学决策、协同推进、促进发展六项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以项目的高质量水平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筑高产业门槛 做到项目能进能退 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荆州经开区千方百计谋项目,把产业关联度高、质量好的项目引进来、留下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 “通过不断完善,我们出台了《荆州经开区招商引资入区管理办法》《项目退出管理办法》,做到项目‘能进能退’。”万沙介绍说,经开区建立项目进区决策机制、项目问题预警机制,把好“入口关”“退出关”。 荆州经开区专门成立产业研究院,组建招委会,明确项目入区条件和程序,实行“专业尽调、专班会商、招委会评审”的项目进区决策机制。“招委会每个月都要进行评审,审核入园项目。”荆州经开区招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召开招委会,就是要把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挡在门外,把“高大上”“小而美”的项目引进来,延长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对于有问题的项目,经开区明晰退区情形,实行“预警+触发”机制,按照“签约未履约、履约未开工、开工未续建、建设未投产、投产未达产”五种情形,对项目启动退出差异化程序,为项目留足整改期,确保退出项目有章可循。 今年元至7月,荆州经开区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外向型项目22个。 进区项目按照实际情况,建立政策科学决策机制,把好“效益关”。该负责人表示,做到政策力度与项目体量、质量挂钩,与效益、收益匹配,确保了土地、能耗、资金等重大资源要素向高质量项目汇聚。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