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书香荆州

南山:东篱之外的精神高地

    □陕声祥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他的很多诗文都体现出对独立自由精神的探索。《饮酒·结庐在人境》,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寄居在这喧嚣的人间,门前没有车马喧闹。为什么能够这样超然独立,不受影响呢?“心远地自偏”,直接道出其中的原因。心中所想远离俗尘,自然就会觉得住所偏远。其实,不如说,诗人的精神世界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人在此世界,而精神却活在一个远离此世界的彼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就是彼世界。诗人采摘菊花,也许是观赏寄情,也许是下酒食用。不管怎样,东篱边的生活看起来是风物恬淡,人事静美。可是他的思想,不为所囿,不经意间已经飞向远处,与苍茫的南山悠然会心。南山,也就是今天的庐山,那是另一个所在,阔大、静穆、高远。这两个世界,由此及彼,随心一想,轻松切换,只在“悠然”之间。“悠然”,带有从容、轻松的意味,“见南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刻意而为,不经意而见。不过,到底是不经意间,还是一直心心念念?真是难说。也许正是因为一直心心念念,心中有一个静穆高远的彼世界,才会在采菊东篱时,不经意间见到南山。

    陶渊明,人称陶彭泽,做过彭泽县令,一生轨迹,无论仕与隐,都不出彭蠡湖边,也就是现在庐山脚下的鄱阳湖周围。遥望南山,那里气清景明,一片安宁祥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景致甚佳,雾气缭绕山间,飞鸟结伴而还。连缥缈的云气,甚至连天空邈远的飞鸟,都能想见得到,诗人倾心于南山景象,溢于言表。哪里是不经意,不在意呢!飞鸟欲去还留,跟诗人“归去来兮”同理,人与鸟都在来来去去的百般周折中,寻找到永恒的归宿,获得与大自然浑同为一的生命启示。南山一直都在,诗人心中一直都有。唯其如此,这才能“相看两不厌”“悠然见南山”啊。

    置身东篱,属意南山,身与心,或者说,形与神,分属两个世界。一个寄居肉身,一个安放精神。活在这两个世界中,自有人生妙谛。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欲辨已忘言,是一种委婉说法。也许是不可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可能是,根本就不想辨。诗人有拟古诗:“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诉说的是没有相知之人的旷世孤独。即便有什么真言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意,又说给谁听呢?所以,不如放弃言说,安享这份真意。拥有这份真意,“东篱”之下自有一份高情远志,与广阔的宇宙相连。

    陶渊明,是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居住地桑落洲,三国周瑜曾在此训练水兵,种桃柳二树。其中,柳树九棵,到陶渊明时代,只剩下五棵了。“五柳先生”的名号由此而来,其中蕴含着对先贤的追慕。他的大量诗句,如:“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等,都可以看出他对时光的珍惜,对自己的期许,以及他的勤勉执着。只因官场黑暗,他才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他避世而不忘世。耕种闲暇,他“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想起传说中的英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金刚怒目,豪气干云。诗人在精神上始终和外部世界、家国社稷,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悠然见南山”,我们见到的是诗人一颗自由、高蹈、不为形役的心灵,见到的是他敞亮、博大、高远的情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有静守一隅的风物恬淡,又有胸怀世界的温情执着,境界无比开阔。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两句诗,对诗句中散发的精神光辉神往不已。篱下、檐下、窗下的生活,再惬意,毕竟有限,不妨起而四顾,瞻望远方,寻一处“南山”与世界对话。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