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荆州,楚国故都,先后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着中国存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城垣最完整、由土城发展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被誉为“南国完璧”“东方雅典”。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悠悠荆江,九曲回肠,滋养了荆州这座城市,也孕育了孙叔敖、张居正等忧国爱民、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名臣志士,形成了筚路蓝缕、和衷共济的城市气质。 □谢葵 联题清政廉洁 反哺鸦,跪乳羊,知恩回报明情义;勤为众,廉养德,立志作为见节操。——张卫平 慎初慎独慎微,岂能谓旁人未见;真学真知真用,切莫将本我相欺。——朱道卫 饮水思源,不忘千年挖井者;崇廉尚德,常怀一片惠民心。——陈慧萍 日勤三省,情系民生,自有丰碑铭史册;夜惕四知,胸怀国计,须防大意失荆州。 ——白候榕 天下为公,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人民是本,想人民所想,谋人民所谋。——徐章浩 人必崇颐,物必齐莲,百姓心中人与物;正而言拯,清而说瑞,一官任上正和清。 ——邹伏享 取一文,不值一文,清廉更比黄金贵;亲百姓,先宽百姓,襟抱自同官品齐。——梁圣柏 欲妄可平,要能将国事分明,修身自省;私心难灭,须勤把灵魂打扫,警笛长鸣。 ——沙永松 乐清平,远腐贪,守法奉公圆好梦;弘正气,彰美德,为民施政树新风。——王丹香 勤政为公,胸怀正气,总把民生置顶;丹心励志,袖满清风,常将道义开屏。——张荣桃
循吏故乡 廉脉千年 荆州的廉政文化根脉,首推孙叔敖,他被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为第一。循吏,谓守法循理之吏。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楚庄王时为楚国令尹,以贤明清廉闻名于世。 《史记》载:“(孙叔敖)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刘向《说苑·至公》中记载,楚令尹虞丘子向庄王推荐孙叔敖为令尹。后来,虞丘子家人犯法,孙叔敖执而戮之。可见他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孙叔敖虽身居相位,但生活十分简朴。汉代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说:“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专国权宠,而不荣华。一旦可得百金,至于没齿而无分铢之蓄。破玉玦,不以宝财遗子孙。”真可谓两袖清风。 孙叔敖精于治水,有功于国,奉公守法,持廉至死。他这种一心为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确实值得人们敬仰和缅怀。 两百多年之后,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首次使用廉洁一词,并作为自己九死不悔的精神追求。《楚辞·招魂》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卜居》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谁知吾之廉贞?”《楚辞章句》注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史记》评价《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称物芳,指《楚辞》是一个绿色葱茏的世界。放眼看去,满是各种各样的生长和开放,在这生机盎然的世界里,忠奸善恶、美丑艳媸,都直接用植物作“比”。于是,这座古城便融合了兰之高洁与荷之清奇、桂之馥郁、橘之耿介……由于他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近年来,荆州市深挖本土廉政文化资源,在提升廉政文化引领力、渗透力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在中山公园建立了孙叔敖像和廉政文化碑林,在明月公园建立了屈原像,打造出一个个廉政文化精品,影响了无数的荆州人。 宰相之杰 廉迹可循 进入荆州古城东门内,有一群仿古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易地重建的明万历首輔、“宰相之杰”张居正故居。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的张居正举进士,离开荆州进京。后曾托病回乡休养6年。他58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家乡荆州共生活了28年。 张居正留下的奏疏诗文和书信中,充满着他对故乡的赞美和眷恋,对故乡民生的关注,对家人的牵挂与告诫。 张居正曾给同年进士吴百朋写信说: “二十年前,不谷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欢喜施与。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吾不顾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不肯为之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既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不谷弃家忘躯以殉国家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不谷持之愈力,略不少回。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他经常告诫家人仆辈,不能倚仗权势侵扰乡里,不能接受其部属及地方官吏的请托、馈赠。张居正柄政期间,出现过张家差役或冒充张家差役进行诈骗的犯罪案件,他都下令严惩。 张居正书牍中有很多拒贿的明证。在《答总宪刘紫山》时说:“严饬族人子弟,毋敢轻受馈遗。故虽相知亲旧有惠,亦概不敢当。”(《张居正集书牍六》)。某人多次向张家行贿,他致函责备说:“近得家信,言执事有馈于寒舍甚厚……不敢承领。”(《书牍九答向台长》)。 张居正曾在荆州建房“尊藏宸翰”。万历皇帝御笔亲书“捧日”“纯忠”匾额、赐银千两作为建房资金,很多人要捐赠助工。他明确表态:“诸公厚意,岂不知感?但仆本心,原不敢以一椽一瓦劳费有司……今堤工方兴,疲民无措,公私嗷嗷,困敝至此,岂复有余羡为仆营私第乎?仆虽无德于乡人,实不敢贻累以贾怨。”(《书牍五与楚中抚台辞建第助工》) 荆州府要将一处沙洲送给张家,他说:“家有薄田数亩,可免饥寒。老亲高年,子弟驽劣,诚不愿广地积财,以益其过。”(《书牍六与荆南道府二公》)当阳知县胡某要为他在玉泉山建别墅,他要求:“亟行停止,庶于鄙心为安也。”(《书牍十答刘小鲁》)湖广巡抚朱谨吾要建三诏亭为张居正夸耀恩宠,他回信说:“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 张居正的改革是围绕反对贪贿展开的,他在给一位官员的信中说:“当事以来,私宅不见一客,非公事不通私书,门巷阒然,殆如僧舍,虽亲戚故旧,交际常礼,一切屏绝,此四方之人所共见,非骄伪也。”辽东总兵李成梁为感激提拔之恩,派人到张家送礼,被张居正拒之门外。 从张居正书牍及史料记载来看,他本人是洁身自好的,但他虽然“严饬族人子弟,毋敢轻受馈遗”,却未能控制其父亲张文明及家人仆役的贪腐。他病逝不久,万历皇帝下诏抄家,查抄的金银不多,就从政治上定罪,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未提贪贿敛财之事。 一代名臣,宰相之杰,却因未管好身边的人而身败名裂,祸及自己的老母及子孙,教训是极其深刻惨痛的。 名臣宦游 口碑载道 荆州地处南北要冲,历代名臣高官往来如织,是一个人才渊薮。庾信、陶潜、张九龄、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他们或宦游迁调,或谪居流寓,都与荆州结下不解之缘。而所有这些,不单给古城荆州留下了诸多的名胜古迹与佳话,更为珍贵的是传承了一种深刻影响本地政治生态的勤廉精神。 萧憺(479年—522年),是梁文帝萧顺之最小的儿子,他曾经两度担任荆州刺史,共12年。 据《梁书》中记载当时的水灾:“邴州在(长江)南岸,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救焉,州民乃以免。又分遣行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是岁,嘉禾生于州界,吏民归美,憺谦让不受。” 天监七年(508年)冬,萧憺被征召回京都建康(今南京),荆州人民依依不舍,自发前去送行,还编了一首歌唱道:“始兴王(萧憺封号),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 天监十八年(519年),萧憺逝世,“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 还有一位得到荆州人爱戴的知府徐学谟(1522年-1593年),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任荆州知府。当时,荆州水灾严重,他亲自守城七昼夜,命人分道结筏,拯救难民,又开仓赈灾,救活了许多百姓。 嘉靖四十年(1561年)景王朱载圳就藩湖广承天府(今钟祥),因嫌封地小而贫瘠,上疏要求另给膏腴之地。当时太子人选未定,太监们为讨好景王,偷偷将沙市也加入到封地中。景王手下的官员便前往荆州索地,而徐学谟严辞拒绝。消息传开,荆州人心大快,为感念其恩德,百姓改称沙市为“徐市”。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景王违约又派人来索要图籍,并弹劾徐抗悖无人臣礼,徐学谟被逮问。百姓深为不平,作歌曰:“贤哉侯,留无计;神有知,扬善类。”为之罢市。后来,徐学谟终得减罪,罢官回乡。 以联倡廉 古城特色 荆州与廉有缘,也与联有缘,很多流传千古的联语体现了悠久深厚的廉政文化传统。对联成为荆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精神财富和具体抓手。 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鉅(1775年—1849年),福建长乐人(今福州市长乐区)。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他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 道光二年(1822年),梁章鉅授湖北荆州知府,他曾经作过一幅题荆州府署大厅的楹联: 政惟求于民便; 事皆可与人言。 体现了高度重视民生的施政思想和正直坦荡的胸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荆州大水,江堤几溃。市中斗米七八百文,饿殍相望。时任荆州知府姜国祺亦劝捐助赈,并亲笔书写一幅对联张贴于市: 侵蚀捐输一文钱,皇天必灭; 纵容胥役半人扰,后嗣不昌。 此联誓言诤诤,反映了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的决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安徽望江人倪文蔚(1823年—1890年)任荆州知府,主持兴修万城大堤(今荆江大堤),因为措施得力,故而成效显著。他主政荆州八年间,水患大为减轻。为纪念倪文蔚治水功绩,百姓将此堤称为“倪公堤”。他曾在荆州知府衙门悬挂一幅对联: 问谁为倚马才,请试万言,断不吝阶前尺地; 愿相戒牧猪戏,习勤有甓,慎毋抛世上分阴。 上联体现了主人礼贤下士、广纳人才的抱负;下联则是对官员僚属勤政惜时、建功立业的劝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荆州廉政文化注入了绵绵不绝的源头活水,支撑起的是人们对廉政文化的历史自豪与价值认同。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清官廉吏典型,用他们的故事和精神,激励今人。基于此,孙叔敖墓、张居正祠等一大批廉政文化示范点或教育基地在荆州十分热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逝者已矣,然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却因清廉品格为人民所铭记,他们勤勉为官,清廉为政,必使清正廉洁之追求在荆州蔚成风气,千古不磨。(作者系荆州市文联副主席) 明月清风盈大道 联花诗韵证初心 廉政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大批“恪勤职守书仁爱,律己清廉情系民”的官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并名垂青史。 以古鉴今,我们以历史廉政人物为题,用诗词楹联的形式,弘扬廉政文化,倡导廉政之风,增强文化自信,为荆州振兴发展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七绝·“循吏第一”孙叔敖 □汪业盛 瘗蛇时已见初衷,戒子辞封守固穷。三辩狐丘知益患,千秋吏道在廉公。 七绝·题廉吏周天祚 □熊韬 十载官居户部间,未营田宅未存钱。死生荣辱随风散,惟把令名侪圣贤。 七绝·谒孙叔敖墓 □白登九 松柏森森百草青,衣冠冢上蔓苍藤。悉心国事英年逝,优孟长歌我拜卿。 七绝·廉相杨溥 □杨昌清 身居相位待人谦,辅佐英宗勤且廉。家训策儿留十戒,为官克己守三严。 七绝·咏廉 □乔本琳 劲节高标仰翠筠,莲花濯濯溢芳馨。恪勤职守书仁爱,律己清廉情系民。 七绝·莲 □刘丽 微风拂过说青莲,绿伞轻摇枝下翩。薄雾沁香升紫气,不妖不作水中仙。 七绝·咏清官 □欧平 志洁行廉敢对天,质如梅竹品如莲。冰心一片诚犹见,欣看清风明月悬。 七绝·咏竹 □陈宝初 纤纤君子总低头,唯有虚心向月楼。不惧严霜和雨打,一身正气自风流。 七绝·清廉吟 □周昭琼 屈子遗风千载传,遍吹荆楚起清涟。殷勤濯洗凡尘扰,心若莲花洁若兰。 七绝·观今鉴古 □苏以翔 观今鉴古古延今,千里溃堤蝼蚁侵。施政清廉严惩腐,安天下者得民心。 七律·反腐倡廉吟 □吴绪松 党史煌煌不绝书,楷模光彩赛明珠。焦桐满地风沙弱,惠政回春草木姝。信有仁人擎赤帜,敢教墨吏陷穷途。人生处世当严谨,自问留名香也无? (诗联供稿:荆州市诗词楹联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