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通讯员 吴丹 王迪)近日,在毛市镇海螺村宽阔的马路两侧,地肤子枝条码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两三米高的土丘。在路边,几个村民把地肤子籽粒铲进袋子里封好口。一辆辆货车驶来,满载的地肤子驶出海螺村。 在海螺村到处都能看到当地村民收割地肤子、翻晒地肤子、搬运地肤子、堆放地肤子、脱粒地肤子枝条、分拣地肤子枝条的忙碌身影,让秋日的海螺村处处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 地肤子是农村常见的野草,过去,海螺村村民每到秋季都会收割地肤子枝条,把枝条制成扫帚,用三轮车载着扫帚运到监利城区集市去卖,贴补点家用,有时遇上卖不掉的,就只能拖回家,赚不了几个钱。 实际上,地肤子全身都是宝,幼苗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成熟后的籽粒可以作为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老苗可以制成扫帚。 “今年9月,我们把田里种的地肤子收割回来,进行晒干,现在要把打下的籽粒卖给医药企业,剩下的枝条根据厂家要求的长度切割分拣,再卖给地肤子加工厂家。”毛市镇海螺村党支部书记郭水方说。 今年海螺村已出售105吨地肤子枝条,收入30多万元。现在,地肤子变成了海螺村村民致富的“摇钱树”,150多户村民种了上千亩地肤子,每亩纯利润可达1700多元,效益可观。 海螺村靠近监利市中心城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渠道老化,土地效益低,全村仅剩2000亩耕地,且碎片化耕地较多,要是仅依靠传统种植业,村民很难赚到钱。因此,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耐干旱、成活率高、周期短、生命力强的地肤子,受到了村民们的青睐。 然而,村民们种植的地肤子产量虽高,但一直没有打开销路,这让郭水方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打开销路。”2018年,郭水方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四处打听收购地肤子的厂家,希望能为村民打开销路。几经波折,他们在湖南省湘潭市找到了一家收购地肤子的工厂。“我多次去拜访湘潭的杨老板,热情邀请他来我们村,安排他住在我家里,给他买换洗衣服、毛巾、洗漱用品,方便他使用;他喜欢喝汤,我让家人变着花样做汤;他喜欢看军事方面的书,我买了好多这类书送给他;过年,我就给他准备农村土特产去拜年。”郭水方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水方最终感动了杨老板,对方不仅与海螺村签订了长期合同,还将郭水方引荐给湖南省澧县另外一家需求量更大的工厂。后来,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地肤子加工厂都慕名而来。 去年,海螺村种植了500多亩地肤子,从4月种植到9月收割,几个月就收入150多万元。“地肤子原本可以销到第二年8月份,可今年预计到12月就没有货了,实在是供不应求。”郭水方说。 今年,村干部带头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地肤子,引进地肤子种子和人工种植技术,指导村民集中连片种植,成立了地肤子种植合作社,负责加工销售,逐渐形成“书记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书记干”的良好氛围,为当地村民铺就了一条条奔向幸福生活的“金光大道”。 “我都60多岁的人了,只想待在老家,去年种了几亩地的地肤子,赚了1万多元,今年我又种了60多亩地肤子,我的老伴在村里地肤子种植合作社做事,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我很感激的。”一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海螺村村民刘良春表示十分满意。 如今,地肤子成为毛市镇海螺村村民们走向乡村振兴的致富“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