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特别报道

第008版:特别报道

一定要把他救回来!
——荆州市中医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一例重度碾压“死亡冠”致命大出血患者纪实

    □记者 匡奕君 卢成海 特约记者 龚天佐 通讯员 汪振华 张译文

    重达8.5吨的运输车辆从18岁小伙身上碾压过去……一条鲜活的生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近日,荆州市中医医院接到120转来的一名严重碾压伤患者。粉碎性骨折刺破高危险的“死亡冠”血管,患者血压过山车般陡降,并造成多脏器急性损伤,随时有生命危险。

    “绝不放弃,一定要把他救回来!”荆州市中医医院一键启动创伤救治中心,两次紧急施行手术,输血2万余毫升,在医院高效组织、统一指挥下,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骨科、普外科、肾病血液净化中心、呼吸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心病科、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超声科等10余个相关科室协同作战,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此次生命大营救,患者病情之严重,参与救治的科室及人员之多,为医院历年来所罕见。5个日日夜夜,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荆州市中医医院院长梅京松表示,患者成功获救,既是对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一次大检阅,更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一次大提升。

    揪心

    18岁小伙遭重型车辆碾压

    “滴呜……滴呜……”10月19日16时30分许,一辆120急救车正在江津东路疾驶,刺耳的警鸣声引来不少路人注目。

    车上,一名18岁小伙躺在担架上,正痛苦呻吟着。2名医护人员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紧急处理伤情。

    原来,就在10多分钟前,这名小伙被8.5吨的重型车辆碾压,致使骨盆和右大腿严重损伤。

    “这孩子还救不救得回来哟?”周围的群众十分担心。

    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在没有穷尽各种办法之前,没有人选择放弃。120急救人员来不及多想,

    赶紧将伤者抬上车。

    要想救回孩子,当务之急,是将其送到距离最近且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很快,伴随着刺耳的鸣叫声,急救车停在了荆州市中医医院急救中心门前。

    一场生命大营救拉开序幕……

    高效

    及时栓塞封堵致命出血点

    患者年方18岁,伤情却这么严重,谁都不忍心看到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

    荆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兼ICU主任夏迎春接诊后,迅速组织医护人员抢救,维持血压等生命特征,按照危急重症绿色通道抢救机制,第一时间完善影像学相关检查后送ICU抢救,为后续诊疗提供宝贵的检查资料;同时,向医院领导及医务科汇报情况,一键启动创伤救治中心,呼叫骨科、普外科、介入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尽快赶往ICU联合救治。

    医院不仅第一时间一键启动创伤中心急救模式,还迅速成立了创伤急救小组。由院长梅京松、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李道华担任总协调,副院长兼骨科主任张朝驹、普外科主任李明堃牵头创伤中心负责抢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介入科、骨科、普外科、肾病血液净化中心、呼吸科、泌尿外科、麻醉科、

    心病科、检验科、输血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相关科室组成多学科MDT团队密切配合,整合全院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营救生命。

    血压,是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患者在120救护车上时意识尚清醒,但送入急诊科时意识逐渐变模糊,反应变迟钝,右下肢肿胀得非常厉害,血压由现场的200/100mmhg下降到90/60mmhg,并且极不稳定。

    “正常年轻人的血色素为14克左右,患者在急诊科第一次抽血留取的血液标本血色素只有6克,说明患者体内在短时间内严重失血,而且患者体内还在不断出血,后续很容易进入休克状态。”夏迎春说。

    医院迅速完善相关检查后,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盆腔积血。结合患者表现,其盆腔急性大出血的可能性很大。

    稳定生命特征、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申请输血……在ICU抢救小组争分夺秒的组织抢救下,专家组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救治方案。

    然而,即使在源源不断输血的情况下,患者血压仍难以维持持续稳定。这表明,其体内为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量很大,随时会危及生命……

    介入科相关负责人提出,如果精准找到出血血管,紧急施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减缓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经过ICU的奋力抢救,在血压获得暂时稳定后,患者被紧急送进介入室。往血管里注入造影剂后,心病科主任覃松柏与介入科主任白红军发现,患者右侧冠血管有一处明显出血点,当即予以栓塞封堵,及时止住了出血。患者度过了第一道生死关。

    随后,患者被送回ICU,继续给予生命监护支持。

    惊心

    开腹探出“死亡冠”大出血

    经过第一次手术,在持续输血的情况下,患者血压尚能保持基本稳定。荆州市中医医院医务科副科长陈红兵不敢大意,他整夜没合眼,一直守在患者病床前,密切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

    然而,意外还是降临了。在血压稳定了四五个小时后,10月20日凌晨5时,患者血压突然再次骤降。

    “这说明患者盆腔深处,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的出血灶,这是盆骨骨折患者常见的危重现象。”眼看着患者“不行了”,陈红兵赶紧“吹哨”,张朝驹、李明堃等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骨科庞启雄、陈洪卫、蔡青,泌尿外科李斌、徐乾坤,麻醉科屈昕、检验科杨涛等医生的积极配合

    下,李明堃、张朝驹联合开展手术,急行开腹探查。

    一番仔细寻找,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明堃终于在患者盆腔深处,找到了正不断涌血的一根髂外静脉和一根髂内动脉。

    髂外静脉被撕开了一道长口子,李明堃用针线细心缝合,将撕裂的血管修补好。髂内动脉已经形成断端,李明堃采取结扎的方法,一一处理好。为保护好受损血管,防止渗血现象的发生,他还用纱布进行了填充。仅填充的纱布,就用了23条。

    “那两处出血点,位置隐藏得很深,即使是开腹探查,也很难找到。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就找到了。”李明堃说。

    “整个抢救过程中,开腹探查手术最为惊心动魄。两根断裂血管,正好位于‘死亡冠’上。这是连接髂内血管与髂外血管的交界处,有许多变异的交通支,形成冠脉血管丛。这里的血管一旦破裂,死亡率达80%,因而被称之为‘死亡冠’。”张朝驹说。

    “死亡冠”血管破裂,是造成外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因为手术风险极大、难度极高,“死亡冠”血管修补结扎术又被称为创伤外科手术中的“天花板”。

    在主要出血点均被找到并成功封堵后,患者的血压再次平稳下来,成功闯过了第二道生死关。

    脱险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航生命

    第二次手术非常成功,患者再无大的出血,10月20日8时30分,患者再次返回ICU治疗。

    不成想,当天下午,患者血压又一次下降。“出血点都堵住了,引流管只有少量渗血,难道还有消化道出血?”专家组决定,做胃肠镜检查,一探究竟。

    可在揭开呼吸机面罩时,大家才发现,原来,患者摔倒时,面部先着地,牙齿摔掉几颗,另外还有牙龈出血、舌头出血、鼻腔出血。陈红兵赶紧喊来口腔科负责人张厚华、耳鼻喉科副主任范军等人,将这些小的出血点一一处理。

    至此,患者的大小出血点全部封堵止住,血压恢复正常,再也没有出现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

    整个救治过程中,医院共为患者输血2万多毫

    升。正常人的全身血液只有四五千毫升,这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四五遍。因患者血液内缺少血小板,没有凝血功能,医院组织50余人准备参与献血。

    “患者病情复杂、伤情严重,除了大出血,还有多处骨折、多脏器急性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问题,后期的抗感染、并发症治疗同样非常重要。”夏迎春说,“患者盆腔和右大腿被碾压后,右大腿肿胀得很大。我们当即予以局部开放减压,换上人工皮瓣,否则的话,大腿就会坏死、截肢。”

    同时,患者大腿重度碾压导致挤压综合症、并发急性肾损伤,处于无尿状态。肾病科及血透中心主任邵治国带领团队,利用先进的CRRT技术和血液灌流技术,用机器代替肾脏工作,昼夜不停地进行人

    工持续性透析滤过,保证其体内坏死组织源源不断地清除到体外,从而保住肾功能,并控制炎症反应。

    此外,患者还并发有心脏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心病科主任覃松柏、副主任李松采取心电监护、抗心衰等治疗,呼吸科主任赵家亮、副主任杨胜利采取呼吸机辅助呼吸、纤支镜吸痰、肺泡灌洗、抗感染等治疗;由于盆腔大量积血向周围组织渗透,患者双侧阴囊出现积血,高度肿胀,泌尿外科徐乾坤及时安放引流管排出积血……

    在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下,从10月21日开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彻底脱离危险。10月24日,患者转到上级医院,接受后期康复治疗。

    硬核

    三大中心建设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这么重的碾压伤,现在回想整个救治过程,真是惊心动魄、九死一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这孩子都可能救不回来。”从入院到转院的5天时间里,陈红兵一直守在患者身边。他感慨地说,大家都把患者当成自己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中医就是把把脉、开开药,在治未病、慢性病以及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在急危重症救治上还是短板。作为医院创伤中心专家组组长,李明堃表示,医院一直走“中西医并重”的发展道路,特别是2019年建设创伤中心以来,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曾经多次成功救治过心脏刀刺伤、高空坠落伤、重大车祸复合伤等严重创伤患者。“在创伤外科领域,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四级手术,我们现在都能开展。”

    “近年来,我院努力打造院前急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三位一体’急救新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MDT团队联合救治优势,急救通道更顺畅,急救能力更有保障。如果按照以往的救治模式,这个孩子不可能救回来。”夏迎春说。

    “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的高效组织和协调,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许多年轻医护人员参与抢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参与抢救、组织专家会诊、协调相关学科共同营救的张朝驹说。

    “急救能力建设、急救体系建设,是救治重伤患者的‘两大法宝’。”李道华介绍,医院从2019年开始启动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始终将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在能力建设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

    拓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各科室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多学科MDT团队协作模式,将全院急危重症救治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在体系建设方面,整合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服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实行高效无缝对接;将院前急救向前延伸,与周边社区、基层医院建立区域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织牢织密生命安全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我们牢记党的殷殷嘱托,不断强化急救能力和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更加坚固的基石。”荆州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