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用双手“接续”历史文脉

    (上接第1版)

    修复简牍考验耐心。在烂泥中“沉睡”了数千年的竹简,刚一出土就出现大量断裂、卷曲、变形、干缩,哪怕轻轻一碰就会碎。竹简清理剥离工作非常复杂,方北松团队曾在抢救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木简牍时,5000多枚竹简的清理花了一年多时间。

    修复简牍更考验智慧。在长期的实践中,方北松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经过清洗、脱色、脱水,简牍恢复了原本的颜色,上面的字迹也“魔术”般清晰地再现世人面前。《浴蚕》《先农》《日书》《算钱》《脉方》《病方》……一枚枚米黄色的竹片上,墨迹清晰,这些早已湮没、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一一被“唤醒”。

    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用信念扛起传承大旗。在方北松的带领下,荆州文保中心帮助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复活”,数量多达13万枚,所保护的简牍时代从战国至西晋,地域上从南方广东至西北甘肃,从东部江苏到西部四川。

    用匠心守护文化遗产

    工匠所为只是器物,时光所为才有了文物。“与文物打交道34年,我修复了文物,时光也修炼了我。”

    1988年7月,方北松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便来到荆州博物馆文物实验室工作。从那天起,文物保护就成了他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

    每当看到器皿里的竹简颜色慢慢恢复,篾黄一面像春笋一样鲜艳,篾青一面像新砍的竹子一样光亮,上面的字迹清晰出现……方北松都像第一次试验成功那样欣慰。

    清理、加固……修复一枚简牍,共有20多个步骤,方北松重复了30多年。为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方北松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他全身心扑在简牍修复上。为“抢救”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一批三国吴简和湘西里耶出土的一批秦简,方北松曾9年时间“驻扎”长沙,9年里,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节假日,最终整理出有字竹简7.6万余枚。

    “修复了这么多的简牍,没有一枚毁掉,没有一枚遗失,经过保护的竹简迄今都保存很好。”这是方北松最骄傲的事。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近年来,在方北松的钻研、带领下,荆州文保中心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了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在全国建立八大工作站,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00项,完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北京老山汉墓、河南长台关楚墓、三星堆遗址等文物抢救项目,使6000多件木漆器、13万枚竹木简牍、500多件纺织品得以“重见天日”。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复活”,向世人诉说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激活无数人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今年7月,方北松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修复文物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锻造文化自信更是时代赋予的职责。”方北松说,他将带领荆州文保中心的文保专家们接续奋斗,努力开展各项文物保护科研工作,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继续在全国开展木器漆、简牍、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守住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出新彩、立新功,让文物“开口”讲好中国故事。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