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特别报道

第008版:特别报道

鄂藏同心战“疫”爱洒雪域高原
——荆州市中心医院援藏医疗队奋战59天侧记

    □记者 匡奕君 卢成海 宗璇 赵保佳 特约记者 朱飞 通讯员 鲁萌 胡艺之

    荆医欢迎援藏医疗队归来。

    8月的西藏,正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份美好与宁静。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0年初,在湖北战“疫”最紧要关头,得到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面对突发的西藏疫情,感恩的湖北人民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8月24日,接到援藏号召;8月26日,荆州、黄冈迅速集结103名医疗队员代表湖北出征,踏上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他们坚守59天,与藏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圆满完成支援任务,为西藏战“疫”取得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湖北援藏医疗队副领队,荆州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荆医”)副院长李先松主动接下最危险、最繁重的支援任务。他带领52名荆州援藏医疗队员驻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西藏二医”)。疫情发生后,西藏二医成为定点救治医院,荆州援藏医疗队专门负责救治危重症患者。

    成立援藏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强大的战“疫”力量,李先松担任起临时党支部书记、西藏二医医疗救治总指挥。在他的带领下,从定点医院改造、明确病区划分、三区两通道设置、危重症患者救治等入手,大家有条不紊地迅速投入到各项战“疫”工作中。

    荆医ICU副主任邵锋是医疗救治组组长。他每天坚守一线,连续工作超10个小时,带头进行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深静脉穿刺和胸腔穿刺等高感染、高风险操作。

    荆医儿科护士长朱艳是护理组组长。她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从病区物资储备到人员培训,再到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带领护理团队精心照护每一名患者。期间,她凭着敏锐的专业判断,及时发现一例10个月的重症肺炎患儿,第一时间配合医生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挽救了患儿生命。

    荆医感染科医生贺新祥、院感专职医生杜永权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完善各项院感管理制度,并多次组织开展感染培训,保障患者及医疗队员的生命安全。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长文婷、ICU护理骨干郭守涛、神经内科护理骨干张云磊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全力救治患者。

    除了救治危重症新冠患者,荆州援藏医疗队还为新冠患者开展透析治疗、新生儿救治、急诊手术。59天的日夜坚守,医疗队共收治患者1283人,累计治愈出院1151人,累计开展手术33例、血液透析1507人次、有创机械通气61人次、肾脏替代治疗(CRRT)25人次,并帮助当地5名产妇顺利分娩。

    “你们克服了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生活艰苦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非常了不起。你们不仅积极挽救藏族同胞的生命,更是维护了西藏的安定和民族团结。你们不仅为医院争了光,也为荆州、湖北争得了荣誉。”在11月8日召开的荆医欢迎援藏医疗队座谈会上,长江大学副校长、荆医院长毛精华高度肯定8名援藏队员的工作成绩,并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学习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更能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你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希望你们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发扬这一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医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荆医党委书记黄双龙殷切希望。

    从天津到上海,从海南到西藏,从支援武汉核酸检测到建设荆州气膜实验室……仅今年以来,荆医队员支援抗疫的战斗身影出现在各大主战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体现了医乃仁术、大爱无疆的荆医精神,更彰显着生命至上、大医精诚的荆医担当。

    让党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

    湖北援藏医疗队副领队、西藏二医医疗救治总指挥、荆医副院长李先松:

    8月26日下午,经过长时间飞行,湖北援藏医疗队103名队员抵达拉萨。

    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本已高度缺氧,还要戴上厚厚的N95口罩,许多队员出现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有的甚至昏倒。

    “我们是来支援西藏人民抗疫的,绝不能自己先倒下!”我一边鼓励队员,一边开展自救。52名荆州援藏队员进驻西藏二医重症区,承担起最危险、最繁重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连续组织学习、培训,与国家卫健委援藏医疗队、西藏卫健委积极沟通协调,指导西藏二医定点医院建设、院感防控……从入藏的第一天起,我们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即便在安眠药作用下,我每晚也只能睡3个小时。

    随着重症患者增多,大家压力越来越大。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市卫健委党组、荆医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立了荆州援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并要求全体队员“讲政治、讲安全、讲纪律、讲团结、讲担当”,为战“疫”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逆风飞翔

    湖北援藏医疗队联络员、荆州市卫健委医政科成启雯:

    经过短短一夜休整,8月27日上午,我们第一时间和西藏二医对接。

    重症病区运行期间,队员们每天连续工作超过10个小时是常态。大家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贏得了藏族同胞的好评和信赖,展示了新时代荆州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并肩战斗的日子里,我听到队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2020年,全国各地无私援助了湖北、援助了荆州,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是湖北人民、荆州人民报答恩情的时候。”

    拉萨封城近2个月,物资比较匮乏。队员们主动将自治区政府分发的牛奶、水果等物资带给重症病区患者,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战胜病魔。

    由于理念差异,工作中,队员们和藏族同事常有分歧。荆州援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会议,教导大家识大局、讲团结、有担当,充分尊重藏族习俗,强化民族团结,克服艰难环境,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底线下,不争论、不抱怨、不言苦。

    59天,对于一生来说很短,可对于每一名援藏队员来说却很长,长到一辈子不能忘!

    一份写在雪域高原的入党申请书

    荆州援藏医疗队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荆医ICU副主任邵锋:

    湖北援藏医疗队出发前,是按照管理方舱医院配备的医务人员,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不多。而我们进驻的西藏二医,其ICU成立不到1年,缺乏重症救治经验。

    我们主动承担起危重症新冠患者救治任务:从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到指导抢救设备应用、指导危重症抢救治疗方法、准备抢救药品……一项项规范、一个个细节,在与当地医护的磨合中逐渐完善。

    作为医疗组组长,我每天要在重症病房呆6至8小时,随时为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指导治疗方案。有一次情况紧急,我来不及戴防护眼罩,就用直视喉镜紧急给病人进行经口气管插管。这是来自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教授的言传身教:“如果你亲自带头,别人就会跟着一起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这样就可以治好更多病人!”

    在西藏的每一天,我都被优秀的同志们激励着、感动着,他们中许多都是共产党员。我也在一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负重托、勇于担当。

    珍贵的金色哈达

    荆州援藏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荆医儿科护士长朱艳:

    哈达,在我心目中就是白色的,纯净高尚。直到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当地群众将一条金黄色哈达献给我时,我才知道,哈达还有这样的颜色。

    同事们羡慕地说,在藏族同胞心目中,金色哈达只送给最尊敬的人。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在驰援拉萨的这两个月里,我们遇到了许多严峻考验。抵达第一天,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头痛欲裂、夜不能寐。“能挺住吗?”大家都来关心我。“没问题!”我很坚持。

    怎么能还没上“战场”就倒下?!吃着止痛药、吸着氧,第二天我就和队员们一起进了病区。

    与当地医护沟通协调,理顺护理工作流程,分病区管理,进行护理质量安全督导……尽管每天都精疲力竭,但大家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

    荆医人的专业、荆医人的格局、荆医人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我此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援藏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历练

    荆州援藏医疗队队员、荆医感染科医生贺新祥:

    科室刚刚接到援藏指令时,我第一个报了名。

    到达拉萨后,遇到的各种困难远比我预想的复杂。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饮食不适应、疫情的复杂性、当地医疗条件的局限性,还有和当地同行工作思路和理念的碰撞、与藏族同胞语言沟通等,让大家身心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幸好,医疗队领导团队高效、务实地解决了很多问题。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穿着二级防护服长时间工作实属不易。但当我看到被救治的藏族同胞那一张张淳朴、善良、充满感激的笑脸,听到拉萨同行对我们荆州医护人员工作的肯定时,我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将守护责任扛在肩上

    荆州援藏医疗队队员、荆医院感专职医生杜永全:

    荆州医疗队负责的重症病区在医院最北边,而清洁区在最南边的门诊楼。南向北纵穿整个院区,需要步行100多米。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承受着高原反应、夜间低温,这一段路很难走,西藏二医就有医务人员因身体不适,被扶着出来。

    病区需要药,我们便指导医院成立物资转运组;医务人员与工作人员通道有交叉,我们便指导分时段做CT、分时段送医疗废物,与医务人员下班时间错开……类似种种,我们重新制订流程、进行优化。

    西藏有着地域的特殊性,有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跟内地差别很大。我们不尝试改变,尽力去适应。

    从10月初,医疗队员连续工作30多天从未休息,我也有院感的压力。关键时刻,是院长毛精华和党委书记黄双龙的充分理解和鼎力支持,让大家的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支援就是来啃“硬骨头”的荆州援藏医疗队队员、荆医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长文婷: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重症监护工作的护理工作者,能克服万难,为藏族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此次援藏经历的最大收获。

    抵达拉萨,还没有从强烈的高原反应中适应过来,我们就接到任务——接管定点医院。

    来到定点医院ICU,70张重症病床,许多需要高压氧治疗的病人,狭窄的过道,摆得满满当当的氧气瓶……我知道,我们要面对的是一场硬仗。

    尽管许多护士没有重症经验,心理压力大;尽管穿着厚重的隔离服,戴着双层手套,采血气、吸痰、吸氧等操作非常困难;尽管为了对抗高原反应,队员们需要服用很多药物来支撑,尽管语言不通,与患者沟通困难……但越来越熟练的复杂操作,让大家信心倍增;患者真诚的眼神、真挚的谢意,也让大家斗志昂扬。

    “支援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我们肯定能打赢这场战役!”我坚信。

    爱与被爱的“格桑花”

    荆州援藏医疗队队员、荆医ICU主管护师郭守涛:

    近两个月的援藏战“疫”岁月里,每每想起在西藏二医重症病区里一个小姑娘与病毒抗争的故事,让为人父母的我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

    “我想当白衣天使!”这是一位罹患新冠肺炎的10岁女孩躺在病床上写下的愿望。他们一家四口的核酸检测均呈阳性。

    疾病面前,一个10岁小女孩所表现出的担当和勇敢,令我们感动不已。两天后,小女孩病情终于稳定。当我走进新冠肺炎重症病房时,看到娇小的身影像小蜜蜂似地穿梭在病房间,帮助医护人员为患者发放一日三餐。她的行为感动着重症病区的每一个人,很多病情稳定的患者都争当志愿者,携手抗疫共渡难关。

    经过荆州援藏医疗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小女孩核酸监测结果转阴!在离开重症病区的那天,她走到电梯口,心存感激地向援藏医护人员鞠躬致敬。

    那一刻,援藏工作中那些异常艰难的记忆纷纷褪色,留下的都是感动和欣慰。

    三度延期显担当

    荆州援藏医疗队队员、荆医神经内科护理骨干张云磊: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从前听韩红唱的那一条神奇的天路,今天,我终于真实地踏上了这片土地。

    在西藏,头晕、头痛、心慌、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是医疗队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大家只能靠吸氧、口服药物缓解不适症状。曲折的盘山路、藏区的高海拔、沉重的防护服,让援藏队伍的缺氧症状持续加重。

    仅适应性休息一天后,我们便克服高原反应,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医院里中毒的、透析的病人较多,感染也有点重,危险指数较高。而且大多村民不太擅长普通话,语言不通增加了工作难度。

    病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湖北援藏医疗队的返程时间三度延期。“耐心点、再耐心点!”我们一直在心底里提醒自己专心投入工作。在这里,任何队员都不允许“委屈”和“怨言”有机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