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书香荆州

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歌吟
——王昌赋诗集《颜色的对仗》序

    □周万年

    我和王昌赋相识多年,但来往并不多。近几年,他经常参加市作协的活动,我们便接触多了一些。

    王昌赋退休前是荆州国旅的老总,业余写诗。我在荆州文学网络版上陆陆续续读到过他的一些诗作。我先是漫不经心地浏览,看着看着,竟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他的诗是有温度的,是真情写作。其诗意境独特,诗句奇崛,思想深厚,结构和节奏,都具有现代诗歌的品质。

    王昌赋打算将他近几年写的诗结集出版,请我给他写序。这让我有一些惶恐,一个不会写诗的人来评诗,只怕难得切中肯綮。他说,你就随便写吧,写出你的直觉即可。这让我没法推辞。

    一连几天,我在书房里静心阅读王昌赋的诗作,窗外杏叶落黄,香樟吐馨,秋风掠过,阵阵树叶沙沙作响,犹如我与诗人在对话。

    王昌赋是一个家国情怀深重的人。他直面社会和人生,爱恨分明,面对社会的某些不公和丑恶现象,饱含愤激和悲悯,化作他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寻常的勇气,敢于将热点新闻入诗。他的诗,构思奇特,境界开阔,真挚深情,“诗与远方”二者兼得。

    愤怒出诗人。同样,爱心和悲悯也出诗人。《今夜,天上的月亮为谁而圆》,写的是农民工正月十五离别家乡和亲人时的情景。此刻,天上月亮正圆,地上灯笼高悬,“可是,你拒绝了灯笼/拒绝了汤圆/在火车站宽阔的广场/你错把霓虹灯/当成了十五的月亮。”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打工者远行的悲戚,笔锋一转:“伸向远方的铁轨啊/请等一等/我还想/为他们捎去今夜的月光。”诗人捎去的是温暖、希望和远方,是人性和生活的底色。

    对弱者的人文情怀,是王昌赋诗作的主旋律之一。“事实上我只是荒野的一棵灌木/守着一块贫瘠的土地/还要一次次躲避樵夫的砍刀/事实上我已习惯于沉默/我即将死去/枯萎成柴/别把你没有熄灭的烟蒂扔向我/如果将我点燃/我只能燃烧/无话可说。”樵夫们挥动砍刀的时候,是否听见灌木的呻吟?不要蔑视任何弱小者,灌木虽已枯萎,但它也会愤怒,也会燃烧。

    冷漠和精致的利己主义是这个时代的病症。一个女人因乘车过了一站,与司机发生了争斗,旁观者漠然地观望,没有一个人劝阻,悲剧发生了:“长江/用一朵硕大的挽花/为十五条生命集体出丧……/他们以为不吭声就不会招惹谁/却用他们的冷漠/招惹了死神。”诗人的诘问发人深醒,此刻,你冷漠围观他人,瞬间,你可能就是那个被冷漠围观的人。

    爱情诗好像是年轻人的专利。但青涩少男少女的花花草草、风花雪月不是真正的爱情诗,它犹如风掠水皮,来得快,去得也快。王昌赋在写深刻的歌哭的同时,也抒写纯粹的恋歌:“三月,我与一位姑娘定下婚期/我要用炮弹壳做的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可是对不起呀/那一天/我被永远定格在广西/在一座墓碑后/成了永远的稍息”。真正男子汉的爱情是深沉、以至于惊心动魄的。作为军人出身的诗人,他亲历了越南自卫反击战,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战火中的爱情。

    另外一首更显露出战争中的人性美。“姐姐/很多次/你替我清洗伤口/你的发梢掠过我的肌肤/姐姐你真好看/原谅我的唐突/你可不可以抱抱我/……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二十岁的女兵俯下身/将她的初吻给了十八岁的烈士赵维军”。诗人表达了小战士对美好人生的依恋,对爱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而女战士俯身一吻,让我潸然泪下,这是惊天动地的一吻,是超越了男女情感最伟大的战友之吻。它让我自然地想到了茹志鹃的《百合花》中给小战士盖被褥的小媳妇。

    王昌赋不但有感天动地的爱情篇章,同时他也有缠绵蕴藉的佳作:《能不能钻进你的伞底问一声好》:“我在迷蒙的雨中/独步/谁撑着一把伞/让我看不见伞底的风景/从远处望着她的背影/假如被我跟丢了/就找一个地方/用文字煮一杯咖啡/孤独地品尝孤独”。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没有细腻温柔的情怀,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佳构。

    说到底,诗歌的高低最后拼的是诗人的格局,只要诗人有大格局,诗歌才能呈现大气象。一首诗如果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情怀,仅仅靠抄弄文字和技巧,最终是苍白无力而缺乏生命力。王昌赋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诗人。他的故乡情怀很重,写故乡、写故人、写乡愁,都留下许多美好的诗章。其诗句中带着对故乡的每一个故人、父老乡亲,以至于一粒麦穗、一朵芦花、一棵桃树、一阵秋雨、一声鸟鸣深深的爱,用情感和意象诉说着历史和今天。

    “一个农民诗人终日在土里刨食/其实,他刨出的每一节树根/都是铮铮的硬骨/他刨出的每一粒稻谷/都是可以喂养诗歌的文字。”

    这是王昌赋为一个农民诗人写的诗,这同样也是王昌赋自我的真实写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