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一所学校的立足之本。在历史交汇期和发展机遇期,石首一中以“高质量”作为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在认识上再统一,在要求上再明确,在措施上再优化,在落实上再精细,在加强教学常态管理和优化教研生态两端持续用力。 石首一中结合多所学校的课改案例,立足本校实际,对深入推进学校课程课堂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全面推行“先导课”的具体要求,以此强化“教”和“研”的互促互哺效能。 一种协作共生的课堂新范例 以“先导课”带动整体教研,追求改革发展,赋能教师成长。先导课,突出一个“先”字,重在一个“导”字。执教先导课的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从板书的规范,到师生的互动,从课堂的组织,到多媒体的运用,原汁原味、生动具体地将一堂课展现在其他教师面前,从而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课堂实录摹本,同组教师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二次备课。 这样一来,就能变个人“单打独斗”为集体协同作战,从而使教学由“单兵作战”变为全方位立体化的集团化运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节约了教师劳动成本,减少了一些低效的教学环节,继而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长期的实践中,先导课将最大限度地凝聚集体的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材研究,学情了解,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最优化。 一场群策群力的提质新探索 先导课推行后的第一周,全校各备课组全力筹备,教师们积极参与学习,群策群力。各备课组除高二历史、高二化学、高三生物在进行下周先导课说课和研讨外,其余都在上先导课,累计达18节之多。其中语数外各3节、物理3节、化学2节、生物2节、政治1节、地理1节,陈仪霞、戴兆荣、谢玲、张光艳主任和张鑫、杨勇、陈超、管麟、黎明、龙立平、吴娜、刘昌顺主任、季涛等备课组长率先垂范,分别第一个上“先导课”。 校级领导更是全员参与,党委书记、校长张国勇走进高一物理和高二政治课堂,副校长高泳泓、陈先发,纪委书记鲁春国、工会主席杨烈炎参与听课评课,还深入备课组指导先导课的开展,督促教研活动各个环节的落实。 中层领导积极引导,带领老师们认真研究揣摩,积极主动思考,把评课议课落到实处,扎实推进集体备课各环节,调动全员有效参与,高效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在常态课上,看到的是另一片风景:中青年教师神采飞扬、风趣、诙谐,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思想。年青教师准备充分,大胆尝试,多媒体运用得驾轻就熟,和学生们的互动热烈,充分发挥了年轻教师亲和力强的优势。学生小组讨论也有了雏形,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课堂理念,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全面发挥。 全面推行“先导课”的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解析共案文本、交流教学设计、研究课程范例的平台。上课教师阐述课堂的设计理念、教学设想,回顾反思课堂教学得与失;听课教师从共案处理、教法选择、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比较、评价、讨论,既有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又促进完善提升、优化整合。执教者和听课者都能从中受益,真正实现了相互学习、有效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教研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