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楚韵荆州

五彩千年韵无边 惊采绝艳耀华天
——楚国漆器探微

    □张卫平

    煌煌楚漆韵无边,买椟还珠岂怪然?

    五彩千年灵性足,光争日月耀华天。

    楚国漆器源远流长,漆文化融入到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高超的创造力和艺术成就成为楚文化六大支柱之一。

    楚文化学者尹弘兵先生认为,“漆器已渗入到楚国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遍及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楚国的上层社会简直就是一个‘漆器的社会’”。的确,漆器涵盖了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器方面,有漆耳杯、漆酒具、漆豆、漆盘、漆勺、漆壶等;在生活用器方面,有漆几、漆箱、漆床等;在起居艺术品方面,有漆座屏、漆梳、漆匜等;在乐器方面,有漆鸟架鼓、漆琴、漆竹笛等;在兵器方面,有漆盾、漆龟盾、漆剑鞘等;在丧葬用器方面,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楚人就是“生死不离漆”!

    考古专家认为,楚国漆器是中国漆器艺术兴盛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纹饰绚丽,构成了这一时期古代文明的一大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楚国漆器造型典雅、浪漫,充分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赋予器物以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力。“髹漆考究,图案布局既讲究严谨与对称,又不失潇洒与自然,色彩鲜艳华丽,色调柔和。这一时期的漆器艺术足以令举世瞩目”。

    楚国:开创漆器时代

    “从生活用器的角度来说,在铜器时代和瓷器时代之间,有一个漆器时代,战国秦汉时期正是以漆器为主要生活用器的时代”。专家学者认为,“而开创这一时代的,当属楚国无疑”。

    2000年初,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中出土了一件战国猪形酒具盒,盒里放有数件耳杯。让考古人员称奇的是,这个精雕细琢的酒具盒十分罕见,全器为两只怪兽合体,呈长椭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子的两端,各为一怪兽头,形状相同,浮雕猪嘴圆眼,角上盘,耳后立,头部有4个铜环捉手。为了装几个酒杯,居然又是浮雕,又是铜环捉手,颜色经过精妙涂饰,其外壁以黑漆为基础,在上面用红、黄、银灰、棕红等色绘龙纹、凤纹、云气纹以及乐舞、狩猎场景,内壁则是髹红漆,非常完美的为几个酒杯营造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是典型的“过度包装”。

    说楚国人“过度包装”成风,不仅有出土文物佐证,还有典籍记载,最有名的当属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说是有个楚人为了将珍珠卖个好价钱,就找来名贵木料,请手艺高超的匠人做了一个漂亮的盒子(即椟),盒盖上精雕细刻了美丽的花纹,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并用翠鸟羽毛进行装饰。然后,楚人将珍珠放进盒里,拿到市场去叫卖。华丽的包装果然很是吸引眼球,一个郑国人对这个精美的盒子爱不释手,便出高价买了下来,却把装在盒子里的珍珠还给了卖珍珠的楚人。

    买椟还珠的本意,或许是嘲笑楚国人舍本逐末,但华南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先生则认为,“楚式的漆盒看来在当时即以其造型的新奇巧赡和装饰的美观华丽闻名遐迩”,“‘买椟还珠’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楚国以生产美丽华贵的漆盒而著名这一事实”。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楚人对包装的重视不仅仅只是工艺品和商品,其大量的生活用品甚至于兵器,都使用了奢华的包装。就连盛放衣物的箱子,也奢华的令人咋舌。比如,1978年从楚地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长方体、盖顶拱起的彩绘“二十八宿衣箱”。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用红漆书写着二十八宿名称等文字及其它花纹。盖面正中朱书一个大大的“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衣箱两端面,一面绘蟾蜍、星点纹;另一面绘大蘑菇云纹、星点纹。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

    这件衣箱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以之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特别是设计者以拱形箱盖象征圆形的苍穹,长方形箱底象征大地,当人们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则此二十八宿就成为逆时针排列。于是,这个绘有星象图的漆箱,就构成一个以盖面为天穹、四个侧面为天边,箱底为大地的一个宇宙完整的模型。

    之所以如此详尽的叙述这件衣箱的种种细节,正是想说明,楚人对制作漆器的考究,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许有人会说,宫廷用具如此精美不足为奇,但考古发现普通楚人家里的用具也非常注重包装。比如从荆州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竹笥——衣箱,使用的材料虽是普通的竹片与细篾,但编工精巧,盖顶周边及转折处,口沿的内外层均用宽竹片相夹,细篾锁口。外层经篾涂有红色油漆,纬篾涂有黑色油漆,编织成矩形和十字形花纹,内层篾素色,正中用红黑色漆篾编成十字交叉纹。

    无论是“真皮箱”还是“皮革箱”,楚人都极为讲究,哪怕女人的梳妆盒,也是精心制造的奢侈品。比如,荆门包山2号楚墓中出土的彩绘漆奁(镜匣),就是在小小的盒子上,绘制了一幅由26个人物、4乘车、10匹马、5棵树、1头猪、2条狗和9只大雁组成的出行图,生动传神,色彩绚丽,奢华无比。厦门大学王士琼博士对楚国漆器的艺术价值进行了诠释,“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携带啸傲山林的激情与心骛八极的浪漫,楚人在漆器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灵性……楚人不仅藉此创造了一个上天入地、人神共娱的现实世界,更以此超越生死,在人生的终点以神思妙想的漆器交出了一份充满了生的热烈的灿烂答卷”。

    战国楚漆器髹饰工艺的进步以大漆即生漆的精制技术为前提。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后德俊在《楚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写道,“楚国脱水精制漆和加油精制漆的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漆化学的萌芽,特别是油漆并用工艺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的涂料工业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的进步,是古代髹饰工艺的重大发展”。

    秦汉时期,中国“漆器在各方面都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发展繁荣时期,“逐渐取代了青铜器”。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楚国漆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据《汉书·旧仪》记载,用金银装饰的漆器是当时“高富帅”、“白富美”的标配。那时,拥有一件精美的楚国漆器,如同如今拥有Hermes爱马仕和Chanel香奈儿一样。

    其实,楚漆也只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宠儿。随着瓷器时代的到来,漆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楚国漆器制造的许多工艺从此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

    创新:用漆器讲好“中国故事”

    楚式漆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制作漆器工艺的制漆、制胎、髹漆等工艺的总称。东周时期,楚人在荆楚大地上制作出为数众多的精美漆器,发展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漆器制作工艺,创出了“五彩千年”的楚式漆艺品牌。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长河渐渐掩去了楚国昔日的辉煌。在当年楚国的核心区域湖北、湖南等地,已不再是现代漆器产地。曾几何时,灿如云霞的楚国漆器淡出人世间,只能在博物馆才能觅寻到其高贵的身影。楚国漆器怎样弘扬、传承、创新与发展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荆州从“弘扬”入手,从荆州博物馆展览大厅的大型漆画“凤凰涅槃”到荆州城标“金凤腾飞”,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楚国漆器代表性器物“虎座鸟架悬鼓”成为中国漆器的代表,与罗马尼亚陶器一起组成《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可谓名扬海外。

    长期以来,一直为楚国漆器的一枝独秀而窃喜,但最近在阅读了中科院“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一书后,却彻底的无语了。书中在介绍先秦时期漆艺时倒是引用了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楚镇墓兽、彩绘木雕小座屏、彩绘木雕蟠蛇漆卮、彩绘神人纹龟盾、竹扇、黑漆朱绘卧鹿等十多件楚国漆器,但书中《现代漆器产地》的长长目录中,不但没有荆州的身影,就连楚国核心腹地湖北、湖南两省都没有提及一个字。

    难道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历史形成了断层,将楚国辉煌的漆文化也打入了废墟之中?

    巧夺天工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难道也埋藏到文化记忆之中?

    “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西汉史书《盐铁论》的记载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制作漆器需要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你瞧,制作一个耳杯,居然要用上百个工。难怪古人会说“一文杯得铜杯十”的了。而一个华丽的屏风,所花费的人力更是罕见的达到万人之力。

    这,也许就是漆器后来被瓷器所取代的必然,也是荆州虽然有着一批国家级、省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人,漆器却仍然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的问题之所在。弘扬楚漆文化,答案只有一个:走向多元!走向交融!走向市场!

    这个世纪难题,因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偶遇而抓住了破解的契机。那是几年前,荆州创业学校校长许小兰在荆州古城一个破旧的作坊里遇到邹德香,这位国家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正在狭窄逼仄的破旧作坊里制作楚式漆器。狭小的空间里,竟然找不出搁放一杯茶水接待来客的地方。

    传承人的窘境,引发了许小兰的深思,于是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诞生了,一批技艺高超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很快,漆艺主题博物馆办了起来,馆藏漆器展品达到了700多件(套),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展品之珍贵,在全国罕见”。

    都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楚民族就是一个极富追新逐异开拓创新精神的民族。于是,独领风骚一二十年的“虎座鸟架悬鼓”,最终被荆州工匠们创作的各式各样的楚式漆器所替代,飞入寻常百姓的家中。

    荆楚问漆,迈开楚漆振兴之路;产业创新,确立楚漆“江湖地位”;搭建平台,掌握漆艺“话语权”。厚积薄发的荆州,依托“非遗”传承平台,力促楚式漆艺振兴,引领全国大漆产业创新发展。于是,打造“中国漆艺之都”开始频频出现在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之中。开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漆艺邀请赛、世界漆艺邀请展,全国漆艺传承发展联盟、中国非遗协会的漆艺分会等相继落地荆州。昔日的世界漆都,如今汇集了全国各漆艺非遗项目主要代表及知名专家学者,吸引和聚集了全世界大漆学界、业界主要代表,在国际漆艺界影响深远。同时,以大漆为特色项目的“非遗”职业教育,在全国实现突破,长江艺术职业学院横空出世,“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局迎刃而解。

    仅仅几年的功夫,“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就实现了从拥有国家级传承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落户的大跨越。一个“非遗+科技+设计+漆器制作+文旅产业+大漆加工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荆楚非遗传承院的漆器和文创衍生品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仅漆艺古琴一个项目年销售额就达2000万元。而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质设计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创立的“荆作·楚生活”品牌,打造的楚式漆器生活类文创产品几十元到上万元,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满足了各个层次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荆州的创新,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如今,文化积淀深厚的荆州,深耕“中国漆艺之都”楚文化复兴与楚式漆艺振兴之伟业,使荆楚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楚漆,加入传承楚漆技艺的队伍,古老的楚漆髹饰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魅力。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