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第1版) 荆州市“双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倪晟:“以‘十问十帮’温暖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共收集企业融资、生产、销售、物流等问题2345件,化解2212件,化解率94.33%。” 十优十差:倒逼干部作风转变 干部是发展环境优不优的重要内容和决定因素。在“双优化”工作中,荆州较真碰硬,创新性开展“十优十差科室”评议、实行重点工作“红黄牌”警告管理,倒逼干部作风转变。 在荆州市民之家建设项目审批窗口,长江大学科技创新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王操正在办理项目施工许可证。一周之内,就相继拿到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王操对此十分满意。 长江大学科技创新港工程建设指挥部规划部主任王操:“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范和法规的前提下,极大缩短了办证时间,保证了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如期开工,也为我们学校后期改善教学条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然而此前,负责审批的荆州市住建局行政审批科,在年初的“十优十差”科室评议中,被评为“十差科室”。科室负责人被免职调离,工作人员士气萎靡。 知耻而后勇,转变工作作风是关键。今年以来,行政审批科全体人员围绕项目审批减时间、省环节、降成本,让工程项目建设审批更加高效。 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刘洪祥:“科室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真查找问题根源,逐项对照检查,逐项分解细化,逐项制定方案。” 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科工作人员朱英豪:“政府投资项目由原来的80天压缩到了27天,社会投资项目就由60天压缩到34天。而工业项目由30天压缩到了17天,其中低风险的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和小型工业项目也压缩到了12天以内。对于实行‘五证同发’的项目,我们将办结时限压缩到5天以内。” 与此同时,住建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化“多审合一”,推广“五证同发”一日办结;开展“联合验收”,推行“一窗受理,联合审验,统一出件”的验收模式;对建设项目推行“差异监管”等。其中,多项考评指标均稳居全省前列。 荆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刘洪祥:“优化公用服务,推动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和外线接入并联审批,优化施工许可,实现无纸化申报,电子化取证,优化成本管理,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推动落实‘办理建筑许可’零成本。” “以业绩找十优、以问题找十差”,荆州将所有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单位和窗口都纳入评议范围,并对全市重点工作实行“红黄牌”警告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荆州市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问责办法(试行)》和《“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执纪问责工作方案》,全市共查处干部问题1018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00人,给予组织处理974人。 荆州市“双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倪晟:“将‘十优十差科室’和‘红黄牌’公之于众,并非有意让哪个单位或者个人‘难看’,而是通过评议和警告改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改变了‘只评优不选差’的传统,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群众评议:让“不满意”变“满意” 在积极推进“双优化”工作中,荆州市深入开展群众监督评议,确保每个“不满意”评价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见到陈芬,荆州区三义街173号的居民高兴地与她拉起了家常。在陈芬的帮助下,这里的14户居民拿到了期盼已久的不动产证。而多年前,这14户居民所在房屋土地实施企业改制,被某公司摘牌。2013年,这家公司故意隐瞒交易真实情况,向资规部门申请办理了整宗地土地证,导致14户居民房屋土地处于抵押状态,无法正常办理不动产证。 荆州市荆州区三义街173号居民徐书武:“没有不动产证对我们影响很大,房产无法进行交易。” 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科科长王建平:“这块地在荆州区教育局印刷厂大土地证范围之内,进行分割的时候发现整宗土地已经被抵押,因为涉及到担保公司和银行,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就暂时搁置了。” 今年3月,双优办了解有关情况后立即进行督办。资规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化解工作专班,梳理办事流程,了解办证诉求。 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审批科科长王建平:“荆州区政府、荆州区教育局、担保公司、银行等相关单位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调,将涉及到的14户居民所在的土地进行分割,完成了土地权属的变更。” 荆州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荆州办事处副主任陈芬:“在5月20日当天,我们设置专人专窗办理,中午也不休息,加班给他们完成不动产证办理。” 从接到居民诉求,到解决问题,居民拿到不动产证,不到2个月时间,这样的速度让老百姓十分满意。 荆州市荆州区三义街173号居民王忠华:“这表明市委在解决群众疑难问题时态度是坚决的,作出的指示是及时的。” 较真碰硬,深入开展群众监督评议,荆州在全市所有窗口服务部门张贴群众监督评议二维码,群众办事扫码即评,目前已收到群众评议31856条。其中,不满意件504条。 荆州市“双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倪晟:“所有不满意见,都会及时转办到相关部门,5天内反馈处理结果,确保每个‘不满意’评价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