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特别报道

第012版:特别报道

加快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上接第1版)

    2022年,洪湖市致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工业经济提质提效。1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增长35%,增幅居荆州第一;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1亿元、增长35.6%。工业用电量8.23亿千瓦时、增长14.4%,增幅居荆州第三。完成工业入库税金10.5亿元、增长38.8%,增幅居荆州第一,其中:一泰科技税收过3亿元、成为省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远春石化税收突破5000万元,长江石化、新宏业、昌发容器、威弘鞋业、新锦龙、力拓装备、瑞邦石化7家骨干企业税收过千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新滩经合区化工园区获批全省首批成熟化工园区。工业经济综合排名居荆州第一方阵。

    现代农业向优向好。建设高标准农田7.2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144.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4.5万吨,稳居全省前十。水产品总产量达43.1万吨,居全国县市区第一,小龙虾、螃蟹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实现渔业产值105.9亿元。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荆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成为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10亿元、增长42.6%,获评全国农产品生产贡献力百强县。“洪湖莲藕”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商贸文旅出新出彩。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5家。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全年网上零售额达33.3亿元、增长20.3%,华贵食品成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环湖绿道一期基本完工,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悦兮半岛荣获中国文旅总评榜“最受欢迎温泉景区”,龙街获评全省旅游名街、全省繁荣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瞿家湾镇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成功举办湘鄂西革命老区精神传承与振兴发展推进会。与韩国扶安郡缔结友好城市。

    2022年,洪湖市致力抓改革、谋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重点改革持续发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收官,推动9家国有企业净资产股权变更、行政事业经营性资产划转,组建洪湖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资金29.52亿元,下达率100%;争取到省财政转贷债券资金15.7亿元、增长65.3%,其中专项债券资金9.04亿元、增长402%,创历史新高;争取世行贷款项目资金6.3亿元并获批复。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成交额达1.1亿元。

    营商环境激发活力。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实施“六多合一”“先建后验”,大力开展“清减降通”,增值税留抵退税“精简达”、市场准营即入制等4个试点示范通过省级验收。全面落实中央、省、荆州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累计退税减税降费缓税3.98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8亿元、增长19.3%,位居荆州第二。在全省率先将小微企业低压接电容量放宽至200千伏安;出让工业“标准地”25宗、1145亩;解决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近4000人。新增市场主体11509户,其中企业2117户、增长76%。

    科技创新增添动力。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市创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47亿元、增长36%,有效发明专利83件、增长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78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瞪羚企业”2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7件、技术合同登记交易16亿元。积极开展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1名,新增企校联合创新中心8家、星创天地2家、众创空间1家。

    2022年,洪湖市致力提品质、优生态,城乡品质显著提升。

    城乡面貌不断美化。全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2个,完成投资7.3亿元。完成920户集体土地房屋征收、498户安置房分配。完成5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877户。落实荆州“房十条”,进一步提振房地产市场消费。“一河两岸”二期基本建成。江滩公园二期获评“全省最美城市公园”。完成控违拆违2.3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直收直运无害化闭环处置。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获批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41个、典型示范村17个,位居全省前列。乌林村荣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完成交通、水利、电力投资24.6亿元。“硬联通”项目沿东荆河黄家口至府场段、103省道新滩至汉阳沟改建工程开工建设;省道大修工程建成通车12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0公里,新建、改建通村公路67公里。实施沿江引水灌溉、下内荆河续建配套一期等7项工程,加固堤防37.4公里,治理河道83.3公里。西部中心水厂一期建成运行;东部片区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实施,完成新滩水厂应急扩容。新滩农网改造入选国家电网网改百佳工程,群众用电满意率位居荆州第一。

    生态治理不断深化。全面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禁捕退捕、洪湖湿地生态园等重点问题整改销号;完成阳柴湖、革马湖、振兴湖7939亩围垸和茶坛岛破口通湖。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位居荆州第一;洪湖大湖水质持续改善,国省市控制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8.2%;土壤现状调查基本完成,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落地实施。完成植树造林2.06万亩。曹市镇、燕窝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2022年,洪湖市致力办实事、暖民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民生保障更加稳固。统筹安排2.95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教育帮扶、雨露计划等123个项目加快实施。全面落实援企稳岗、促进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998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带动创业就业1340人。谋划筹集3.62亿元,推进9个小区的“保交楼”工作。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在荆州率先启动乡镇社工站建设,“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5亿元、增长18%。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立洪湖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1200万元;实施各类中小学建设项目121个,增加学位4800个,新招教师209人;“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教育“双优化”整治百日攻坚效果显著;洪湖一中重点本科上线率和上线人数居荆州前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中医院风湿大楼、第四人民医院扩建等项目建成运行,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综合医院,“323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成功创建精神卫生攻坚行动省级示范区,乌林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

    平安建设更有成效。实现进京上访、群访闹访、涉稳事件、网络舆情、刑事发案、安全生产事故“六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委政法委、信访局分别获评全省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集体”“信访安全保障先进集体”。消防救援大队被评为“荆楚楷模”。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在全省首创检司联动社区矫正教育基地。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创新推广基层“微治理”,梅桥村成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吴王庙村、春雨亭社区,分别荣获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百佳社区居民委员会”称号。

    2022年,洪湖市致力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5件、政协委员提案8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一批代表、委员的“金点子”成为政府工作的“金钥匙”。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能力提升年、制度建设年”活动。审计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加强政务督查,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务实清廉为民的政府形象。

    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进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荆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立足大荆州,融入大武汉,推动“四化同步”,奋进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新征程。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力争12%,财政总收入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力争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力争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力争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力争9%,外贸出口增长13%、力争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碳指标。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挺起洪湖发展硬脊梁。

    进一步扩大招商战果。坚持招商引资“第一抓手”“一号工程”不动摇,紧扣“1+2+1”产业体系,深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紧盯预制菜产业风口,巩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既有基础,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抢抓纺织服装产业回归机遇,深入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产研招商等系列活动;扎实做好洪湖籍在外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回归招商”。加大“腾笼换鸟”“二次开发”力度,盘活一批闲置土地及厂房。认真做好前端信息摸排、中端跟踪研判、后端洽谈落地三项工作,全链条招引、“闭环式”服务,确保招商项目选得准、引得来、能落地、有实效。确保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完成合同引资600亿元以上。

    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深入实施“项目大会战”。全力推进新滩经合区化工园区二期、新材料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加快开发区光电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实施。推进长利玻璃深加工产业园二期、一泰科技四期、安井预制菜生产基地、嘉德新能源、水产科学城、国投生物、湖北稀金新材料、阳光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项目35个以上。持续推进问题项目闲置土地清理,集中要素优先保障亩均产值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确保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42%。大力推动列入全年调度的77个政府投资项目、81个社会资本项目全面落地、快速建设。

    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紧扣“打造三大百亿产业、建设三大百亿园区”工作思路,实施“工业三年翻番”计划,全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石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集群。重点依托长江石化、远春石化、昌发容器等骨干企业,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迭代升级;全力支持新宏业、华贵食品、井力水产等重点企业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对一泰科技上市实施“定向培育”,加快长利玻璃、华电光伏等龙头企业补链强链延链,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增长极”。力争三大核心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25亿元、94亿元、10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力争税收过亿元企业突破3家。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洪湖新滩共建园区建设机遇,积极对接武汉都市圈建设相关政策和举措,主动深层次、全方位、全领域融入武汉都市圈,加快实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仙洪监客运铁路、103省道汉南至新滩第二通道启动实施,加快推进武松高速洪湖段建设;完成新滩港区综合码头前期工作,确保新堤港综合码头、散货码头建成运营;开展江北高速北延前期工作,力争纳入省级规划。进一步深化新滩经合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合作,加强双方在招商引资、专业人才挂职交流、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加快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新滩,头部在武汉、链条在新滩,主链在武汉、配套在新滩”的产业格局。

    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12.85亿元加快16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棉花小区等84个老旧小区改造;筹划保障性租赁住房1938套,着力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加大对本地建筑施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新增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10家。完善城区水系连通和生态补水机制,加快城市防洪排涝二期、污水管网二期、燃气管道及供水管网老化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能力。推广智慧城管信息平台应用,加快智慧水务及二次供水项目建设,建成城区智慧交通信息系统,着力构建“五纵四横”城市交通循环体系。加快发展夜市经济、地摊经济、电商经济,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质发展批零住餐、休闲娱乐、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支持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0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做旺城市人气、商气和“烟火气”,力争主城区每年新增人口1万人以上。

    着力建设富强、美丽、特色乡镇。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原则,进一步完善分类分层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镇域经济调度。支持府场镇、曹市镇打造石化装备智造特色小镇,支持万全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全力支持大沙湖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大做强燕窝蔬菜、沙口再生稻、汊河藜蒿、龙口“四大家鱼”、黄家口新特种鱼规模化养殖,做深做优滨湖、螺山、小港虾蟹产业;支持峰口镇建设商贸物流重镇,加快瞿家湾红色小镇、老湾珂里慢游小镇等项目建设。支持乌林镇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扎实推进“擦亮小城镇”、乡镇污水处理二期等项目实施,加快“共同缔造”美丽小城镇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集镇延伸、公共服务向集镇覆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各乡镇聚焦产业,充分挖掘镇村闲置资产盘活潜力,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冷链物流、农村电商、农旅融合等新兴业态,形成争先进位、特色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壮大现代农业实力。继续放大优质稻、莲、鱼、虾、蟹5大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建设10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度对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洪湖莲藕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洪湖安井、华贵食品、新宏业等龙头企业,着力培育2家领军企业,建成1条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5亿元。坚持品牌创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洪湖莲藕”“洪湖大闸蟹”等区域公用品牌。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和就业帮扶、驻村帮扶等重点工作,稳定脱贫人口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60%以上,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做实“公司+合作社+农户”“租金+分成+就业”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巩固拓展“三清一治”成果,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级债务全面清零,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60%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过20万元。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创建“美丽庭院”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积极打造重点片带。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群众以“五共”理念推进11个试点村(社区)建设,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建设,完成4个“硬联通”项目123.3公里路基工程,完成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及农村公路达标示范工程200公里。确保110千伏大兴变电站、110千伏盛龙线迁改工程建成运行,启动220千伏沙口变电站建设,完成5000万元农网改造投资,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定不移推进信息化建设,蓄积后发赶超新动能。

    加快信息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5G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区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网络通达比例力争达到80%;加快5G网络与电商直播业态深度融合,力争网上零售额突破40亿元。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等服务,力争电子社保卡普及率、国家医保电子凭证覆盖率分别达到50%以上、60%以上。实施“5G+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行动,实现接入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实际应用企业20家,完成企业上云30家,申报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家,培育省级5G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1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新突破。

    增创数字经济新优势。抢抓新一轮数字技术产业变革机遇,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覆盖率、装备数控化率,加快推进以一泰科技四期、远春石化扩产扩能、力拓装备改造升级为代表的25个智能改造项目,全年技改投资完成45亿元、增长50%。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20家。大力招引一批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力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市。

    推动营商环境便利化。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深化涉企审批制度改革,落实“退减缓免”等惠企政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通数据壁垒,全面接入“鄂汇办”等掌上办理渠道,推动更多事项自助办理服务向镇村延伸。着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大140项“一事联办”事项推广,企业开办时限再减少50%,项目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2%。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诚信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拓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塑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继续深化“双优化”治理,全面破除营商环境堵点、难点,确保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以上。

    坚定不移守牢安全底线,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守住水安全底线。统筹推进“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对照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科学划定两级流域片区,分区分类建立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启动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编制。确保东分块安全建设工程年内开工。投资19.78亿元,重点实施老闸泵站新建、南套沟泵站更新改造、下内荆河灌区续建配套二期、西部中心水厂二期等10个项目,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扎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重要河湖功能水质达标率为100%。加强泵站、涵闸、堤防维修管护,排查整改重点险工险段隐患,确保防汛抗旱安全。

    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项目年度投资5.26亿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各类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全域推进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禁鞭禁香等防治攻坚行动,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以上。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退垸还湖,巩固禁捕退捕成果,完善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长江、洪湖及主要河湖水污染排查和截污整治,集中连片开展养殖尾水治理,稳步提升大湖水质,力争四湖总干渠新滩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切实做好乡镇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落实“三线一单”要求,践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绿化1.2万亩。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人人参与、成果全民共享。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农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7.25万亩。全面实施老湾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争取大沙湖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戴家场镇三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加强农村宅基地管控,牢牢守住110.53万亩耕地、101.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坚持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促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加快粮油仓储物流中心、中储粮洪湖仓储等项目建设,稳定农民收益预期、激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4.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万吨。

    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市非遗馆建设,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做好“洪湖十大碗”等一批非遗项目申报。加强文物普法宣传。制定实施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负面清单,扎实做好62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推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保护和利用工程建设,打造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示范区。深化研究阐释,讲好“洪湖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非遗文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打好“老区”牌,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支持湘鄂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在红色旅游、承接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坚持“抓改革”增民利。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高财政治理效能,推动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全力支持洪湖城市建设发展投资集团拓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业务,提升资本和投资运营能力,力争全年融资25亿元。积极稳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快供销驿站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巩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推动“市局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实现经济总量和结构数据更好衔接。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教联体建设质量,落实“县管校聘”、医保基金统筹等重点改革。

    坚持“补短板”惠民生。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诊疗,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力争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和中医院门急诊大楼项目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力支持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完成120急救体系和急救站点建设,完成峰口、戴家场等乡镇胸痛救治、卒中防治站建设。完成燕窝、府场、黄家口、万全、沙口等乡镇中心学校扩容提升、实验小学改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引进大专院校,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完成城市公益性公墓、乡镇社工站、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峰口区域性养老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实施。启动市级文化馆、城市书吧建设,组建花鼓戏剧研究院,打造“水乡大舞台”,全力承办好、举办好、参与好各类体育竞技赛事,持续浓厚全民文化体育氛围,积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坚持“强保障”暖民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5.5万人以上。切实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持续抓好根治农民工欠薪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和慈善救助体系,加大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和救助力度。运用“尊崇工作法”,切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力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各位代表,今年我们继续按照“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的原则,梳理形成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本次大会票决选出8项。对每一项民生实事,我们都将定点定时、定标定责,加强进度和质量管控,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坚持“善治理”保民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全面净化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力做好中期迎检。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红色物业管理全覆盖,创新“微治理”模式,积极推广吴王庙村“五治融合”经验,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食品药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自建房、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加快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严打整治高压态势。完善“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洪湖。

    注:

    “三区三线”:“三区”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指根据“三区”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三清一治”:针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清查、债权清收、债务清偿、问题合同专项治理。

    “瞪羚企业”: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323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1+2+1”产业体系:“1”指农副食品加工产业;“2”指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1”指文化旅游产业。

    “五纵四横”:“五纵”指万家墩大道、洪湖大道、茅江大道、州陵大道、宏伟南(北)路。“四横”指芙蓉大道、文泉大道、百里长渠-玉沙路、乌林大道。

    “一事联办”:在个体或企业开办环节,设立登记、公章刻制、涉税业务、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事项“一网办理、一表申请、一窗发件”,实现“一事联办”。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