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两会解读

第003版:两会解读

团结凝聚力量 实干成就精彩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

    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也是湖北和荆州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容易的一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复兴新征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我们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使命,市委六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荆州答好时代考卷的新路径。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总量达到3000亿元左右。

    2022我们难中求成,做到了这些——

    综合施策稳增长 经济保持进位领跑

    滚动实施“五个重大”项目6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72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96个。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自7月份起,除11月份排名全省第二外,月月排名全省第一。

    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12个。美的“空冰洗”、亿钧耀能、玖龙纸业等3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华鲁恒升、仙鹤纸业等9个百亿项目加快建设,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全国竞争性项目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获批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为历年来争取金额最大的单体项目。

    争取新增发行专项债117.3亿元、总额超历史,撬动有效投资980亿元。

    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40亿元,“三路两桥”和19个省域“硬联通”项目开工建设,荆州港铁水联运工程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新增建设用地4.4万亩。推动先进制造业扩规提质增效,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2%、50%、45%,自8月份起增速月月排名全省第一或第二,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新增规上企业196家、达到14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家,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7家、达到95家。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5%、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0家。

    新增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2家、达到53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21.5%、达到128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8:1。

    新增限上商贸企业465家、达到1437家,获评全省消费五强市州,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居全省第三。

    出台促消费、稳外贸等市级文件近20个。新增减税退税缓税49.3亿元,减缴缓缴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2.72亿元,受益企业8387家。建立5亿元续贷应急资金池,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续贷、展期、调整还款计划364.5亿元。新统筹政策性担保资金1.26亿元,引导金融机构连续三年下调贷款利率服务实体经济,新增贷款312亿元。市场主体逆势新增10.45万户、其中企业2.2万户,总量达到51.4万户。

    强化统筹优布局 城市格局显著变化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调整优化耕地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871.9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1447.0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由328.5平方公里拓展至427平方公里。

    编制完成《荆州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荆州高新区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关沮新城城市新客厅、临港经济区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得到省级战略重点支持。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打通太岳路等断头路11条,新增口袋公园71处、达到116处,新增绿地17万平方米,城区绿道覆盖率达到85%,新改建排水管网29.7公里,启动改造农贸市场5个。改造老旧小区311个,惠及3.5万户,沙市区“两个三分之二”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盘活闲置土地新改建停车场25个、新增停车泊位8502个。获批省级海绵城市试点。

    城乡一体加速推进。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015公里,首批危桥“清零”662座。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石首市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打造美丽乡村片带43条、推进村283个。833个村实现非经营性债务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的村达到1358个、占比85.4%。沙市区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公安县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监利市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松滋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聚焦关键推改革 内生动力加速汇聚

    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基本完成,将26家市属企业重组整合为2家,城发集团资产超过800亿元,产投集团资产超过60亿元。“1+4+1”高等教育规划方案报呈教育部,出台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2-2025年),完善市、区、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将8家市级公立医院整合为6家,建成医联体5个、医共体14个,市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中心城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改革重组后的荆州港区货物吞吐量增长61.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中欧班列“长江号”荆州专列首发。

    营商环境大幅提升。全力做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即办件达到81.4%,零跑动事项达到95.7%,140个主题服务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六多合一”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限最优压缩到3.5天。29个行业实行“一业一证”,数量为全省最多。推行证明事项承诺制1162项。荆州财政惠企直达服务平台235项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兑现时间压缩至1个星期内,被多家央媒集中报道。开通“楚税通”,“非接触式”办税清单达到228项。32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获省通报表扬,数量居全省第四。

    动能转换强劲有力。“1256”创新体系完成架构,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建成运营。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3家,油气钻采装备产业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居全省第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量突破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00家。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5亿元,占GDP比重15%以上。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14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173项,转化额9.4亿元、是去年的14倍。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4亿元。

    防治并举保安全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策略,有效应对多轮输入性疫情反复袭扰。

    面对严重的伏秋连旱,搬大水、引好水、盘库水,保障了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抗旱减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粮食总产量达到90.7亿斤、居全省第二。

    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基本完工,一批水利补短板工程建成受益。

    有序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新增造林绿化10.37万亩。整治黑臭水体31条。36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崇湖入选国际重要湿地。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荆十条”及接续政策,对17个楼盘实行“一楼一策”保交楼,顺利交付5030套。

    解决从事公共服务人员住房932套。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391套。

    深入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为1.3万名农民工落实工资2.66亿元。

    市县打击整治一体化作战中心建成运行,命案万人发案率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14%、18.2%。

    开展交通秩序整治“百日攻坚”,亡人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0.2%、22.6%。

    顺应民意办实事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真情实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办理实事3.29万件、办结2.98万件。

    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步增长,全年占比始终保持在80%左右、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尽力上调社会救助标准,发放救助金、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津贴10亿元。

    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全民参保率达96%。

    完成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2320户。创建老年人友善医疗机构97家。

    新增城镇就业6.25万人。大中专毕业生留荆率提升到26.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41.4亿元、较去年翻番。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6000万元、受益率位居全省第一。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幼儿园28所,增加学位2.96万个。

    担当作为抓落实 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把“提能力、抓落实”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主线,工程化、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

    清理市本级规范性文件214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7件。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2件、政协委员提案227件。

    双拥共建、人防、民兵预备役、消防救援工作取得新进步。对口支援、退役军人事务、供销合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红十字会等工作展现新面貌,机关事务管理、统计、审计、烟草、气象、档案、社科、史志、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