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市水利和湖泊局获悉,2022年,面对严重的伏秋连旱,我市全力调动社会力量,搬大水、引好水、盘库水,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需求,抗旱减灾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旱情发生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49亿元,机电井6234眼,机动抗旱设备6.24万台套。 去年7月出梅后,我市持续高温少雨,基本未形成有效降雨,高温日数、影响范围和极端高温均创历史新高。正值农田用水高峰期,外江水位偏低,引提水困难,大部地区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抗旱形势严峻。 旱情发生后,我市各地持续加强旱情监测,积极抓好水源调度,全力开动大中小型电力灌溉站,在长江、荆南四河和内部主要排灌渠道上架机抽水抗旱,在断绝灌溉水源的灌区末端打机井抗旱。据统计,全市水库、涵闸、泵站等各类骨干灌溉工程最高峰时,抗旱引水流量达480立方米/秒,日抗旱供水量4000余万立方米,累计抗旱供水17.1亿立方米。其中,最高峰有104座水库工程灌溉放水抗旱,灌溉流量60.27立方米/秒,日灌溉放水量约500万立方米。 为缓解旱情形势,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搬大水。在省水利厅协调下,从去年8月22日开始,引江济汉工程暂停向汉江补水,调度进水节制闸和拾桥河下游泄洪闸尽最大能力向长湖补水。目前,引江济汉工程累计为长湖补水5.56亿立方米,全力保障四湖中下区及东荆河沿线生活生产用水需求。同时,我市积极向上争取三峡水库尽量加大下泄流量,改善长江干支流沿线引水提水条件,实现了防洪保安、抗旱保水的减灾效益。 市水利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旱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市上下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准备,提前做好后续抗旱水源储备,不断提升精准预报、科学研判、有效应对的能力本领,确保生活用水、保障生产用水、优化生态用水,努力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裴蜀华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