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中国文字的演进,离不对战国时代各国文字的研究,而已经发现的战国文字,就数量而言,居首位的是楚文字。目前已发现的战国楚文字,单字累计已超过1万字,总数2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楚文化的鼎盛期。 楚文字,是楚先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作为楚文化的载体,楚文字对传播楚人思想、加强外界联络、成就宏图大业,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楚文字出现在西周晚期的铜器上,与商周文字同属一系,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字”,但已呈现出一些地方特色。据研究,楚文字的来源有四个,商周钟鼎铭文、同时期其他国文字、自己创造,还有就是在传抄中的错讹,将错就错讹变而来。 楚文字被应用在简牍、帛书、金文、鸟虫书、玺印、封泥、金币、漆书等载体上,是当时使用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大、流传最广的战国文字,影响深远,就连秦统一后的官方文字秦小篆,也受到楚文字的影响。 按照传统说法,隶书创行于秦朝。然而,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代已有古隶,秦隶和汉隶正是由古隶发展而成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隶书的形格架势、波势挑法,在战国楚简文字中已孕育了雏形。郭沫若认为,战国楚帛书的文字,“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十九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二十世纪末开始大量发现的楚简古书,改变和丰富了我们对先秦历史文化的理解。楚文字长期消失又逐渐现身,尤其是楚简,深埋两千多年,突然被发现,魅力尽显。甲骨文研究促成了甲骨学的诞生,甲骨学如今正如火如荼。 楚文字的大量发现比甲骨文晚了近百年,目前材料足够多,研究成果极其丰富。而且,楚文字材料还在不断被发现,前景十分广阔,这一点是甲骨文无法比拟的。 有没有必要提出楚文字学?有没有可能建构起楚文字学?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曹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