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楚韵荆州

为岳飞鸣冤的荆南知府张孝祥

    □谢葵

    最近人们热议电影《满江红》,令人想到为岳飞鸣冤的爱国词人张孝祥(1132-1169年),他是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代,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寓居芜湖,因号于湖居士(唐以后,于湖、芜湖混而为一)。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23岁的张孝祥力挫秦桧的孙子秦埙,被宋高宗赵构钦点为状元,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他大义凛然,上书为岳飞辩冤:“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人诽谤,旬日间即死亡。结果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因此得罪秦桧,也得罪了宋高宗赵构。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谋反,将张祁投入监狱。幸而次年秦桧就一命呜呼,张家冤案才得以平反。

    隆兴二年(1164年),主战派名臣张浚推荐张孝祥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留守。尽管当时因为军事失利,主和之声大起,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立场。四月,张浚被罢黜,八月逝世。十月,张孝祥被降职为建康知府,再次遭到打击和排斥。

    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又先后出任静江(今广西省桂林市)、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知府。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八月,江陵寸金堤上段溃决,张孝祥由知潭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移驻荆州,任荆南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他调集五千民夫,在当年十月,用40天时间重筑一段新堤,长约20余里。《宋史·张孝祥传》云:“自始荆州无水患”。张孝祥所筑这段新堤并不长,但质量较高,竣工后他曾写过一篇《金堤记》以记其事,说工程“悉倍于旧”。新堤除东段为改线新筑外,西段则是在原堤基础上培修。筑堤剩余材料还建了一座亭子作纪念。

    一个秋日,张孝祥邀请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作《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还有一首《踏莎行·荆南作》

    旋葺荒园,初开小径,物华还与东风竞。曲槛晖晖落照明,高城冉冉孤烟暝。

    柳色金寒,梅花雪静,道人随处成幽兴。一杯不惜小淹留,归期已理沧浪艇。

    张孝祥在荆州,还修建了万盈仓,储存军粮辎重。半年后,乾道五年三月(1169年),张孝祥“以亲疾,丐祠去”(因父母老病,请求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又称请祠、乞祠)。他有两首告别荆州的词。

    《鹧鸪天·荆州别同官作》

    又向荆州住半年。西风催放五湖船。来时露菊团金颗,去日池荷叠绿钱。斟别酒,扣离弦。一时宾从最多贤。今宵拼醉花迷坐,后夜相思月满川。

    由此词可知,他是1168年秋天到荆州,次年初夏离去。

    《浣溪沙·去荆州》

    方船载酒下江东,箫鼓喧天浪拍空,万山紫翠映云重,拟看岳阳楼上月,不禁石首岸头风,作笺我欲问龙公。

    此词当作于辞职还乡途中,石首乘船到岳阳需西北风,因风向不对,他想给龙王写封信。

    张孝祥离开荆州时,“南轩(张栻)为文以饯之,荆南士民哭送登舟。仍给小像祀于湘中驿,南轩为之赞。”(据《宣城张氏信谱传》)。

    张孝祥约四、五月间抵芜湖,约七、八月某日,“送虞雍公(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周密《齐东野语》)也许是天妒英才,这位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的才子英年早逝,年仅38岁。

    张孝祥16岁时,认识少女李某,两人相爱并同居,并育一子。不知什么原因,李氏却始终得不到张家的认可,未能成为他的正式妻子,以至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投考进士的时候,履历上仍填未婚。李氏后来去浮山(山西临汾)出家修道,抑郁而终。

    还有一部京剧与张有关。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玉簪记》,是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剧情是说状元郎张孝祥,被朝廷派往金陵(今南京)做知府,下车伊始微服私访,到某尼姑庵,见到美尼陈妙常,心有所动,可惜却被她瞧不上。其友潘必正,不久也到庵中。妙常一见钟情,以身相许。不过她要嫁人必须还俗,还需得到官府同意,于是找到了知府张孝祥,张孝祥大笔一挥,高高兴兴地成全了他们。大概张孝祥少年状元的身份,又有曲折隐微的情史,使后人演绎了这段传奇。

    张孝祥工诗词,善书法,有墨迹及《于湖词》传世。其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短暂的一生,有半年在荆州,留下一段堤、四首词,足以为名城增色,被后人铭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