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实施精准救助延伸关爱帮扶
我市力推社会救助水平步入全省前列

    本报讯(记者荆文静通讯员黄恳廷)记者昨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效能稳步加强,救助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对困难群众从单一化救助转变为立体化、全方位救助,力推我市社会救助水平步入全省前列。

    为聚焦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完善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政策支撑,参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持续调整提升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及时、足额发放补贴资金,常态化开展临时救助、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加强兜底保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惠及全市17.3万名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重度和困难残疾人等。

    为提升社会救助效能,我市实现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支出型)对象受理、审核、确认等社会救助事项“一网通办”,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认定受理审核确认时限压缩至22个工作日。同时,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为重点,汇聚各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快速预警,通过“困难群众上报APP”主动上报预警信息,精准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针对社会救助对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我市积极开展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帮扶,形成“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丰富救助资源和手段,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在救助领域的运用,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网络,让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民政部门加强对失能或半失能独居老人、无生活自理能力残疾患者、分散特困供养等民政服务对象的健康监测、日常照料、专业保健、心理慰藉等访视、照料服务。

    目前,我市各项社会救助标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乡社会救助差距进一步缩小,对同时供养城市和农村特困人员的供养机构实行统一标准,惠及农村特困人员967人。去年,全市民政部门已为5000余户社会救助家庭提供居家照料、巡防探视服务,跟进服务近4万人次,提高了社会救助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