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季湘 01 古人云:“世事如棋人情在,无论得失论良心。” 记得九十年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家里办红白事,会接我去。有时人不一定到,但人情一定要赶。最厉害的是有一个月,赶了十几处人情,几乎花光了一个月的工资。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只知道,家里又没有什么事情做,人情根本收不回来。我觉得人情不是做生意,该还得还,该去得去。钱是用的,水是流的。人生在世,不要过分纠结于钱的得失。 我老家的村民,很讲究过整寿,什么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均会大张旗鼓地操办。姑娘女婿、舅侄外甥,听闻消息后,必须及时赶人情,老人才高兴。左邻右舍自然也会来赶人情,捧个场子。乡下的人情讲究很多,里面有很多的世故和学问。 一般的庄户人家,倘或人缘好、平时好善乐施,在他(她)办酒席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赶人情。赶人情包含有“还”的意思。你平时每年都“赶”人家的“人情”,以后人家自然也会回你的“人情”。乡下人信奉“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儿卖”的古训,意思是说人情大于债,即使把锅卖了,也要还上。 但有些舅爷、姑爷碍于面子,在没钱的情况下,只有拉牛、拖猪去卖,用卖的钱还人情,替亲戚“长脸”。这样的“人情”就有些背离“人情”的本意了。可是民俗如此,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改变。 有权有势的人家办酒席,赶人情的人更多,至少有一半是社会关系网里的熟人,大多包含有奉承讨好的意思。02 据民俗专家研究,古时候大家都很穷,而且为了抵抗外来的灾害、风险,多选择聚族而居。“赶人情”的出现,除了感情的成分以外,还是一种救急法子。一家人倘使遇到急事,需要一笔钱的时候,在家办办酒席,众人随份子,除掉米油等购买的成本,还是可以“落下”很多现钱的。 城里人把赶人情叫做“随份子”。随份子是人们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事情。在每年,亲朋好友家总会出现婚、丧、嫁、娶、乔迁、升学、周岁、祝寿等事,此时,你必须露面,在恭贺之后,奉上钱财若干,就是“人情”。倘若人们人脉广,可能每个月都会“随份子”,有的人甚至一个月数次。 在酒宴的现场往往还有专门的人,将每人的姓名、金额记录在簿。“赶人情”多的人,说明关系与主人亲密。“赶人情”少的人,说明关系一般。总的原则是亲疏有别,贫富有别。 还有农村结婚的彩礼,亦是人情风的延续。一般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往往债台高筑。倘或媳妇提出离婚或者不辞而别,这些钱可就打了水漂。留下一地鸡毛,一个残缺的家,还要日日还债,几年或十几年不得安宁。这样的陋习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家。03 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如今仍在正常运转。人情往来,大多发生在熟人之间。譬如,2003年,某甲办喜事,你给了100块钱的红包。那到了2013年,他还好意思随100?至少500吧。这样看,人情的年化收益可不低,而且几乎是无风险的。因为维系“熟人社会”的各种关系没有消亡,在互相之间存在着社会道德评判,不赶人情的人被视为“无德小人”,因此历来只见追着要“赶人情”的,没见过赖账躲着不给的。 还有一点就是民俗文化上的原因。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对仪式感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像什么婚、丧、嫁、娶、升学、周岁等等,即便是穷人家也讲排场,那样的话,脸上才有光。特别是老人过寿、去世或者孩子上大学,要是没大操大办,外人会说这家儿孙不孝顺或者孩子没前途…… 在乡土社会,谁不怕别人背后嚼舌根子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大办酒席,刹住了人情风。有的结婚都只是请几个亲戚,简单吃一顿饭就行了。九十年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地区的人们又兴起了名目繁多的人情,令人苦不堪言。 农村吃流水席嘛,很简单,灶台摆起来,鱼肉鸡鸭等荤素菜“整起来”,塑料棚子搭起来,到了饭点,人来人往。以前,贵州某地某男子的母猪生了一窝猪娃,也要放鞭炮请客庆祝,收收人情。湖北某男子盖了一间小厨房也要请客收人情,令人哭笑不得。我们老家几个亲戚每年都要轮番请客过生,搞得有滋有味。这样庸俗取财之术,大有“产业化”的趋势。我的老家乡下有一个人给他父亲过七十岁,收了不少人情。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父亲过完生日三个月后,就死了。大概是搞这些歪钱,会遭到天谴吧。 由于近些年政府狠刹人情风,使“赶人情”的热度下降了,只留下了象征性的意义。据说广东那里,红包都包五块十块的。只是没有亲见,听说而已。这样人到礼到、诚心诚意,又没有造成自身的经济负担,自然皆大欢喜。 赶人情不可不赶,但要将其拉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要对那种借“人情”敛财的行为,坚决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