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楚韵荆州

楚简,楚人与郢

    □潘灯

    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之前有关楚国的史籍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见,近年陆续公布的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据专家考证,均为楚国实物,其出土地当在荆州或楚国故地。我们通常把在楚国故地出土的竹简,称为楚简。在楚国故都纪南城周边,经常会有楚简出土,如2014年荆州夏家台楚墓M106出土400余支竹简,内容为《诗经·邶风》《吕刑》《日书》等;2019年荆州龙会河北岸楚墓M324出土324支竹简,内容有史书及《书》类文献;2020年荆州枣林铺造纸厂楚墓M46出土704支竹简,内容为《齐桓公自莒返于齐》《吴王夫差起师伐越》等;2021年荆州王家嘴楚墓M798出土3200支竹简,内容为《孔子曰》《诗经》、乐谱。这4批正宗楚简,共计4600余枚,字数应在15万字以上。因是科学发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其价值无与伦比。据悉,这几批楚简正在整理待刊。

    毋庸置疑,荆州出土的楚简,为楚先民所为,是楚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大百科全书”。其内容为我们了解楚人的真实生活,哲学思想,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弘扬荆楚文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最具代表性的清华简,系被盗掘出土的一批竹简,后走私境外,最终入藏清华大学。该简共计2500支,其内容大多为《书》类文献与史书。目前已公布十二辑,每辑都会引起学界“震动”,是当下战国历史、文献与文字研究的“焦点”。清华简乃楚人遗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清华简上面的文字,并不一定都是纯粹的楚文字。如清华简壹《保训》书法风格特别,有学者认为它是具有齐系或鲁国文字抄写特征的抄本。清华简拾贰《参不韦》的字体风格与《保训》高度一致,李松儒认为它们都是鲁国抄本。清华简叁《良臣》《祝辞》的书写风格是具有晋系文字风格的抄本。(单育辰:《战国楚地简帛的新公布与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3日第A07版)由此看来,楚地出土的竹简,有部分是他国或受他国影响的书手抄写的,故学界把在楚地出土的文字统称“楚系文字”,而不是笼统地称为“楚文字”。

    无论是科学发掘,还是非法出土,只要签定为真简,其学术价值都不可小觑。历史的真像不会因盗墓贼的猖獗而“蒙冤”,反而会更添几分神迷,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清华简壹《楚居》,主要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之居处与迁徙,据此可以勘正《史记·楚世家》等史料。

    《楚居》记载的王居有疆郢、樊郢、为郢等14个以上,均称“郢”,这就告诉我们,凡是楚王居住的地方均可称“郢”。楚人缘何称“楚人”,楚都为何称“郢”,《楚居》给出了答案。其谓:

    穴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匡炎戈,逆流载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匡炎戈宾于天,巫并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楚居》简2-4)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