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匡奕君 宗璇 特约记者 杜川 通讯员 张世琳 2022年,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奋进脉搏中,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荆州一医”)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在释放“健康红利”的同时,一个更加崭新的荆州一医呈现在我们眼前。 焕然一新的一院多区、不断夯实的医疗根基、持续提升的公卫能力、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屹立于新时代坐标的一医人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交出无愧于时代的“健康答卷”。 党建凝心举旗定向谋发展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荆州一医党委书记杨继元一语道破医院乘风破浪、勠力前行的动力所在。 一年来,荆州一医党委坚持把公立医院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狠抓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全力奏响党建工作最强音。 党建引领不断强化。荆州一医完成党委领导班子换届调整;深化党建目标责任管理,出台“双培养”、发挥支部政治功能等工作方案;换届设置29个党支部,将支部建在科室。 清廉医院风清气正。建立医院荣誉体系,落实医德医风考评结果共享机制;强化问责,结合市委巡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形成追责问责、监督管控长效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打击欺诈骗保和医疗乱象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党建工作亮点纷呈。以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以乡村振兴、联点共建、党员下沉社区、暖冬行动、健康义诊、健康宣教等活动为载体,扛起“志愿服务”大旗,“大爱奉献”的公益之树根深叶茂;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为责任,强化舆论引导;荆州市公卫中心运行入选“湖北卫生健康十件大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医疗救治创新驱动树标杆 “每天进行一小时的康复训练,现在走路已经没问题了。”不久前,接受完手术治疗的卒中患者喻先生(化姓)面色红润,正在活动身体。 半夜突发致命脑梗,喻先生被紧急送到荆州一医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经过卒中中心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静脉溶栓治疗+动脉取栓治疗,他转危为安。 瞄准危急重症临床需求,持续推进学科中心化、平台化建设,荆州一医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康中心等疾病诊疗中心通过国家级认证,造福广大患者。 肿瘤科、骨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10个专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优化专业布局,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合运行,多院区呼吸科及胸外科一体化发展;与亚心医院共建学科平台,成立名医工作室。看规模,学科创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扎牢根脉。 2022年,荆州一医新组建创伤中心、间质性肺疾病、消化道早癌等多学科(MDT)团队,并上线MDT信息平台,三甲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更加显著。全年开展新技术54项、跟踪扶持13项。看成效,技术创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稳”的基础更牢,“进”的态势更足。随着湖北“323”攻坚行动“防、筛、管、治、研”一体化推进,荆州一医建立“心脑高糖”联合网格化工作模式;成立皮肤、影像专科联盟——下乡、进村、入户、教学查房、手术示教、远程会诊……荆州一医与各联盟医院密切合作,延伸医疗服务,提升区域内医疗水平。看影响,服务创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增强动力。 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惠民生 “人民医院为人民”。围绕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和获得感,荆州一医不断改善医院各项医疗服务,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以问题为导向,2022年,荆州一医积极开展“服务改进大提升”行动。 在全市首家上线“患者满意度调查系统”,作为改进医疗服务工作的主要依据。实施院内交通“畅通工程”,方便市民来院就诊,门诊住院楼地下停车场以及智能化停车楼投入使用,扩展停车位500个;职工车辆主动“让位”,畅通群众就医路的“最后一步”。调整诊区布局,优化34项流程;开设便民和药学门诊、知名专家门诊、MDT门诊;增设自助售货、轮椅等便民设施;前移一站式服务中心…… 通过环境、流程、体验、管理、安全、文化6个方面24项内容,“服务改进大提升”建立了荆州一医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让群众就医放心、舒心、暖心。门诊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等就医指数进一步提升。 以需求为导向,荆州一医智慧医院建设日趋完善。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移动查房、合理用药、内镜管理、重症监护等系统正式运行,对外帮助患者方便就医,对内助力医护人员提高效率、改善流程。 综合管理,实现以运营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临床决策、护理质控、分时段预约系统改造升级。 指尖医院,以“互联网+”为核心,开发完成自助核酸检测、营养点餐、医废追溯、电子陪护证系统自助入出院系统,一体化投诉平台。 方便患者智慧就诊,院内信号“满格”,保障5G和免费WiFi在公共区域实现全覆盖;北院信息智能化系统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公卫服务守土尽责显担当 医者兼济苍生。荆州一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2年,医院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众志成城、奋勇突进,守护群众健康。 沉甸甸的数据,凝结艰辛与奋进。常态化防控阶段,荆州一医严守“四个关口”,严格“双排查、双缓冲”。全年发热门诊接诊4.7万人次,派出3.1万人次,承担225个点位、760万人次核酸采集任务;选派骨干赴天津、西藏、海南等地支援抗疫。 2022年4月,荆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荆州一医北院)拔地而起;9月,市胸科医院与荆州一医整合,搬迁至荆州一医北院。 2022年底,在新冠感染扩散的严峻考验中,荆州一医建立总院、西院、北院、原市胸科医院、职防所“五大战区”班子分工负责、支部堡垒支撑、5个专项组协同的工作机制。作为鄂中地区定点救治医院,从36小时马不停蹄改造原胸科医院,到72小时快速腾空北院;从175张救治床位,扩容至300张重症床位、1300张方舱床位、日4万管核酸检测能力——越是任务艰巨,越是凸显“一医速度”和责任担当。在此期间,共派驻517名医务人员,圆满完成集中救治任务,“平疫转换”机制得到检验,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记功奖励。 随着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荆州一医不断扩充重症医疗资源,将7个病区转换为呼吸病区;成立救治专家组,开展院内和基层单位的巡诊;重点抓好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人群的救治,“一盘棋”调度病床、设备、药品,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科教协同勇立潮头开新局 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分子、蛋白、细胞培养等实验项目相继开展;生物样本数据库已有512例新标本陆续入库;遗传与生殖实验室通过国家质量评价……在荆州一医,涌动的科研热潮扑面而来。 锚定创新发展,医院构建起全新科研体系,并将其转化为服务百姓健康的累累硕果。2022年,荆州一医实现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结题18项、科技成果2项,1项评为国内领先。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等课题立项61项,其中,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卫健系统唯一的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 教学体系为医疗与科研提供支撑。 强化教学能力建设,在院研究生突破历史高位,承办全省麻醉专业结业考核,承办国家级继教项目9项;打造人才成长平台,获批国家紧缺人才临床药师和省级电生理适宜技术培训基地,长江艺术职业学院康复临床教学基地挂牌,率先开展本地区手术机器人操作培训;住培工作持续发展,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全科医师转岗培训通过率位居省内榜首。 医教研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英才汇聚,并非偶然。 用人模式,荆州一医院领导对口联系“双高人才”;激励制度,支持博士科研项目16项,出台待遇保障政策;平台建设,为青年骨干打造各种渠道的培训学习机会。良好的创新生态,让人才引育的头雁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渐凸显,促进荆州一医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 现代管理澎湃发展新动能 作为深化医改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医院管理”成为荆州一医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加强运营管理,荆州一医突出26项国家监测指标,重点加强运营效率、医师绩效等监测评价。通过挥舞“国考指挥棒”,完善精细化管理。 为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全面提升医疗工作效率,荆州一医设立眼科日间病房,试点日间手术模式;PET-CT中心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开设中医特色项目。 实施全面成本管控制度,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实现平均住院日、住院人均费用双下降。 加强质量内涵建设,应用质管工具,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湖北卫生健康十件大事”之一,荆州一医北院的运行,使医院进入“一院三区”服务和发展新格局。 荆州一医西院继续强化肿瘤学科品牌——扩充3个亚专业病区;开始开展肿瘤治疗最尖端精密的粒子植入技术;推进“323”攻坚癌症防治中心;拓展专科联盟,以点带面,为医院的整体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带来明显变化。 肩负补齐公卫服务“短板”、优化医疗机构布局使命,荆州一医北院发展初具雏形——急诊与总院120联动调度,23个专科门诊与总院一体化运行,全科医学科整体搬迁至北院。2022年9月,原胸科医院整建制迁入后,优势学科呼吸科、胸外科、结核科、感染科与总院资源整合,为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一年,荆州一医将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医院精神,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荆州一医院长李茂坤表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展现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