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荆州宣讲

坚持基层导向激励担当作为 凝聚新时代荆州发展强大合力

    □张江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也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和必备素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基层干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基层政治系统存续发展,激发基层政治生态活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各级干部的能力。

    但因为基层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年轻干部留不久、稳不住,老同志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等培养激励干部的重要文件,特别是《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为激励和支持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多个政策文件的布局,从思想教育、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容错纠错等方面,对进一步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在新时代以新担当创造新作为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把握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的突出问题

    “不想为”的问题。因为基层单位工作环境限制,基层单位,特别是偏远乡镇,留人难、用人难。一些老同志工作热情减退,安于现状,遇到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一些年轻同志,把基层当跳板的思想比较重,缺少实践精神,愿意坐办公室,不愿意深入工作一线、不愿意了解群众。工作责任心不足,惯于应付和推脱。

    “不能为”的问题。基层干部队伍的层级结构、年龄结构不优,后备干部队伍梯队化不够。一些干部专业素养不高,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掌握不够,面对新局面新变化新要求,如何精准施策、掌握尺度,基层干部压力倍增。面对接二连三的工作任务和新要求,以及严格考核管理,基层干部特别是习惯于既有方式开展工作的部分老同志,因工作无力感而带来的挫败感与日俱增。

    “不敢为”的问题。虽然中央和省市各级陆续出台了鼓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为基层减负、强化容错纠错机制等相关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在政策的落实落地上各地差异比较大。

    健全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机制

    正向激励,让想干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要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健全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干部主动积极作为,解决党员干部“不想为”的问题。注重对干部关怀激励。进一步做实做细干部暖心工作,探索建立关怀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一线干部、艰苦偏远地区干部的关怀保障机制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面保障基层干部的待遇,着力改善基层干部的办公和生活条件。选拔实绩突出的干部。要坚持选人用人事业为上,突出中心工作,突出重难点项目和关键岗位,实施一线考核、专项考核、蹲点调研,按照岗位相适、便于发挥优势特长的原则,提拔重用讲政治、懂专业、锐意进取的狮子型干部和实绩突出干部。探索采取综合考评、竞争上岗、持证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干部人选,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让有为者有位,让真正苦干实干、任劳任怨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最终实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的目的。

    反向鞭策,让想干事的干部有压力敢担当。严肃监督问责,强化政治担当。明确坚持预防在先、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红脸出汗,防止小毛病酿成大错误。同时,强化对不担当不作为的问责追责,对于履职尽责不力的责任人及时调岗调职,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群众监督。对于工作成效对错的评价,关键要看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要畅通普通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除传统的监督渠道外,多运用“互联网+监督”平台进行监督。

    制度管理,让想干事的干部有信心能安心。制度也是一种战斗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需要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做支撑。丰富学习教育形式,提升干部的能力素养。充分发挥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抓手作用,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一线、窗口单位的党员干部,分批次进行学习轮训。集中培训精准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举办专题研讨班,科学设置专题课程,帮助干部克服本领恐慌问题。坚持实践教学,把课堂搬进工作一线、窗口单位、群众身边,树牢群众观点,体验一线干部实际工作,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呼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好“指挥棒”作用。科学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选好用好勤奋务实的干部。合理设置考核指标,科学改进考核方法,在各单位开展干部绩效考核奖励差异化试点。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合理分析运用,通过制度设计使勤奋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不合格的干部得到警醒。落实党的二十大要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深化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撑腰鼓劲。深入领会和践行“三个区分开来”,区分领导岗位还是非领导岗位、集体决策还是个人决策、滥用职权还是决策失误等,确立和构建容错纠错参考标准。探索建立“容错纠错评议委员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各级干部管理权限,直接受理干部的容错纠错申请,组织开展调查和评议,提出评议意见。既避免“力度不够”,也避免“过犹不及”,真正给大胆改革创新的干部减压,解决干部后顾之忧,为干部撑腰鼓劲,解决干部“不敢为”问题。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