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01

给瘫痪老人换药换尿管社区来了群“雷锋”
——荆州二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居家护理上门服务

    □记者卢成海赵保佳实习生李盼特约记者项其军通讯员赵丹妮

    一些失能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在家,到医院更换胃管、尿管很不方便。3月2日上午,沙市惠工、崇文等6个社区及养老院来了一群“雷锋”。他们主动上门,为瘫痪老人换药、换胃管、换尿管,极大方便了患者及家属。他们就是荆州二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医护人员。

    今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荆州二医广大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医护人员随叫随到,二医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医院”

    “梅爷爷,我们来看您啦,您最近还好吧?”3月2日上午,荆州二医中山院区护理部主任彭翔带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沙市区颐乐园老年公寓,看望89岁的瘫痪老人梅爷爷。

    半年前,梅爷爷瘫痪在床,并患有尿失禁。荆州二医医护人员每月定期上门,为老人更换尿管,风雨无阻。

    戴好医用手套,老年医学科护士范瑶瑶轻轻卷起盖在老人身上的棉被,小心翼翼地拔掉旧的导尿管,并换上新的,整个过程轻巧、娴熟。护士宋慧在一旁握着老人的左手,安抚老人的情绪。

    “梅爷爷,尿管我们已经跟您换好了。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手千万不能拉管子哦!”检查完管道是否通畅良好、固定好尿管后,范瑶瑶重新盖好棉被,再次温馨提醒老人。

    61岁的李大叔4年前中风偏瘫后,也一直住在该老年公寓。平时,李大叔翻身、起坐都很困难,需要护工的帮助才能完成。由于长期卧床,他的四肢显得有些僵硬。

    “来来来,活动一下关节。左肩慢慢转圈,右肩慢慢转圈,弯腿、伸腿。对对对,就是这样,做得非常好……”荆州二医中医康复科主任闫鹏手把手指导老人做康复锻炼。

    “老人的肌肉张力很高,关节也很僵硬,平时要多活动肌肉和关节。”闫鹏对护工说。

    从地理位置上看,颐乐园老年公寓与荆州二医中山院区犹如“前胸”与“后背”。“公寓老人生病了,二医医护人员总是随叫随到,热情上门服务,为老人换药、换尿管,还进行康复指导,并为老人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二医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医院!”老年公寓负责人向长英说,有二医在身边,老人们感到十分放心!

    一个电话预约上门,延伸服务拓展雷锋精神内涵

    73岁的陈姨妈家住园林路某小区12楼。3年前,老人因中风落下偏瘫,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老人每个月也需要换一次胃管和尿管。由于长期卧床,2个月前,老人臀部开始出现2处压疮。

    来到陈姨妈家后,范瑶瑶、宋慧等护理人员十分麻利地给老人换好胃管和尿管,并在压疮处换好药。

    “每隔2小时,给老人翻一次身,这对预防压疮很有好处。另外,还要经常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闫鹏一边为老人做康复治疗,一边给老人家属示范康复手法。

    “居家康复是医疗康复的延续。部分中风、偏瘫患者,以及脊髓损伤、骨折术后患者,由于不方便或不能够到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但是居家康复治疗既便捷又能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闫鹏说。

    “3年来,二医医护人员每月定期上门,为母亲更换胃管、尿管,就连疫情期间也没中断过,真的很感谢他们!”陈姨妈的儿子介绍,如果没有上门服务,需要几个人才能将老人抬上轮椅,再将老人推到医院。“换一次管子,来回都很不方便。有了上门服务,省去了许多麻烦。”

    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实践要求,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不断拓展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在家康复护理。每月更换胃管、尿管、换药等专业操作技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这对大多数患者家属而言,很难独立完成。

    为更好服务于患者和家属,2018年6月,荆州二医组建了一支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定期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入户医疗护理服务,让护理从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更多需要长期康复护理的患者得到专业指导。

    “近5年来,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已经上门服务近千次,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家属的认可和欢迎。”荆州二医老年医学一科护士长敖慧介绍,居家护理上门服务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急诊上门,做到随叫随到;二是平诊上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预约上门。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荆州二医人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内涵,推出居家护理上门服务举措,用行动开展文明实践,用爱心温暖每个需要帮助的人。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