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葵 王元化(1920年—2008年),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号清园,湖北江陵人(今荆州市),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著有《文心雕龙创作论》《文学沉思录》《清园夜读》《思辨随笔》等,汇编为十卷本《王元化集》。“他的思想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广度,出入中西文化游刃有余,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张汝伦:《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王元化先生》)。从王元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楚辞有深入的研究,对屈原非常推崇。1993年9月,他曾为家乡题词“悠悠荆楚,忠烈之乡。灵均遺范,世德流芳。” 王元化生于武昌,不满周岁时即随母亲到北京,住在父亲当时执教的清华园的南院12号。当时清华国学四导师除梁启超外均居此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王元化的一生。 1935年,王元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后,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受到胡风案牵连,至1981年始平反昭雪。后历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纵观王元化一生,虽从未在荆州生活过,但他始终以楚人自居。终其一生,乡音未改,晚年更是乡情益笃,将自己的藏书无偿捐赠给家乡图书馆。这些藏书,大多钤有“江陵函雨藏书”印(函雨是其笔名之一)。生前,他无论填报什么表格,籍贯一直填写为“湖北江陵”。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怀乡念祖的情结始终如一。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以楚为荣、以楚为傲的楚人心结,他的这种久而弥笃的拳拳乡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楚人的家国情怀。 1990年代,江陵县在荆州古城兴建江陵碑苑,他寄上其父王芳荃生前书写屈原《九歌·河伯》句:“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惟兮水中。”既是对楚国先贤的敬仰,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 王元化还曾为沙市万寿宝塔写碑文:“呕血心事无成败,拔地苍松有远声。” 1990年,王元化为“江陵图书馆”(现荆州区)题写匾额并捐赠6610册书籍、档案。2001年初夏,王元化为庆祝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暨龙舟文化研讨会题字:“江介遗风,辉熠千古。” 1993年秋,王元化应原江陵县政府之邀,与二姐桂碧清回家乡小住数日,以寻访先人故居。抵达江陵之夜,他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其日记写着:“江陵乃祖辈生养之地。我在北京长大,从未到过祖籍,此次来到故土,不免思绪起伏,深夜仍难以入寐。甫入睡即醒转。”(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王元化退休卸任行政职务后,仍关注社会热点,为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而忧心忡忡,在他的日记中多有体现。 2006年,王元化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他说:“我最向往的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留下一点不媚时、不曲学阿世而对人有益的东西。我也愿意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所以我希望我们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够共同认清我们所处的一个环境是怎样的,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的发展有哪些严重问题?以及我们急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王元化的学生胡晓明说:“先生楚人……就是个气血的底子旺。”(胡晓明《一切诚念终将相遇》) 晚年,他不遗余力推荐和传播两人的遗稿:一位是顾准;另一位是和他同因胡风冤案牵连入狱的青年文艺理论家张中晓。顾准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席》、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历经曲折出版时,王元化也分别为之作序。这是对亡友的怀念,更是对真理的执着坚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元化毕生都在求索,他有一本文集名为《向着真实》。对于真实的追寻也是他立身之本,也决定了他坎坷的一生。 他的姐姐桂碧清回忆:“元化从小脾气就倔,不肯说假话,不愿说违心的话,对他不认同的事决不低头。”(桂碧清、陈怡《姐姐眼中的王元化》) 1955年,他因坚持对胡风的看法而受到牵连,直到临终前才吐露:“我对于胡风这个人可以说是很不喜欢的。但是后来说胡风是反革命我是不同意的,我始终不认为。”(吴琦幸:《王元化晚年谈话录》) 王元化早年读鲁迅《摩罗诗力说》及对《文心雕龙·辨骚篇》的揭示:“(后世)皆着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他在《文心雕龙讲疏》中引用此语,并加阐发,批判某些人仅将文学视为炫才逞能、吟风弄月之具,不能把握屈子精神实质。还曾以鲁迅评价屈原的话称誉顾准:“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洋在前,顾忌皆去”,他本人即是屈子精神的传承者。 1946年2月,他发表《论香粉铺之类》,批评《围城》“与国难当头的时代不一致”。1988年1月20日,王元化在和学生吴琦幸的一次谈话中说:“(张爱玲)她的作品写的都是一些上海的风花雪月,与国难当头的时代不一致。夏志清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比鲁迅更厉害,我是更加不同意的了。”(吴琦幸:《王元化谈话录(1986-2008)》) 楚人血统还赋予王元化孤往精神。他在《文心雕龙创作论》后记中引用《资本论·序言》中最后一句“走你的路,让人去说话。”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晚年主编《学术集林》,可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但他郑重声明:“现在学术界也有拉帮结派之风,但我不参加互助组,也不参加合作社,准备单干到底。”(陈建华:《王元化的三重精神底色》) 《江陵图谱序》是王元化于2000年应邀为一部荆州摄影作品集作的序,寥寥千字,却集中地体现其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和对楚文化的高度评价: “荆州为楚文化荟萃控纵之地,作育屈宋,胎息辞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中华文化,悉在陶冶之中……” 王元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治考古,但在著述中偶尔会涉及对楚文化要的评价,透露出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睿智思索。 1993年9月26日记:“楚乐奏罢,忽然演奏了一首外国歌曲《LongLongAgo》。在这场合演奏一首洋歌,我实在感到有些惊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县领导,认为在楚乐中夹杂洋歌不妥。”(《九十年代日记》) 日记并未深入阐述地域文化传承的原则和要义,但他指出楚文化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无疑对楚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王元化有楚人狐死首丘的故土情结,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泥而不滓的耿直性格。虽然他在湖北生活时间不长,也没有研究楚文化的专著,但他为人处事、撰文立言无不始终受到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其生平与思想不应忽视其楚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