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齐倩琼通讯员杨春霞 2022年,公安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公安县“建设生态区、打造产业城、冲刺二十强”发展规划,持续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始终坚持服务至上理念,着力提升金融消费者体验感,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践行“小微金融店小二,乡村振兴主办行”的责任和担当。 聚焦主业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2022年以来,公安农商银行聚焦“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以整村授信、小微信贷为突破口,推动贷款投放取得成效。 服务“强县工程”。该行主动对接装备制造+循环造纸、医药健康、时尚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积极对接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园区企业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对青吉、孱陵两大工业园开展实地走访20余次,签订授信协议80余家,授信金额15亿元,用信13.2亿元。通过“资本+资源”双向融合,成功引入地方国有资本入股农商行,与县城投公司、县财政局、县民生担保公司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平台,实施金融服务技改提能强基工程,加快推动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为20个技改项目投入信贷资金4亿元。 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村银共建+整村授信”服务模式,持续推广金融村官“123456”发展战略,通过108名“金融村官”进驻258个行政村,建立农户档案15.9万份,签约授信5.62万户,为全县44家龙头企业、1677户种养殖大户、2007户家庭农场、3365家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0亿元。2022年末,全行涉农贷款总额达到73.90亿元,比年初净增10.31亿元。积极对接乡村振兴局、财政局,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自2016年以来,全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8272笔4.56亿元,现有余额1152笔5306万元,累放户数、金额和现有户数、余额均占全县投放数的90%以上。 支持小微发展。落实落地“十四五”政银企战略协议,为支持湖北车桥、荆江半轴、中硕科技等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扩容扩产发放贷款2亿元。常态化开展“农商银行下基层,服务小微暖人心”活动,立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征,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支持方案,多层次全方位满足小微需求。2022年末,全行小微贷款62.76亿元,比年初净增6.62亿元。加快对接财政局、人社局,持续加大对创业者信贷支持力度,年内累放“创业担保贷”543笔9497万元,县域占比近50%。 精准发力 提升“新市民”幸福指数 2022年以来,公安农商银行认真落实监管部门和省联社金融服务新市民工作要求,围绕“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金融服务需求,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积极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新市民”创业形态、工资收入、资金需求等特点,与就业局、医保局等政府平台合作,推出码商e贷、扫码贷、创业贷、白领贷、荆楚小康贷等多元化信贷产品,给予利率优惠政策,有效满足“新市民”创业、购房、日常消费等资金需求,切实保障“新市民”安居乐业。截至2022年末,全行发放“新市民”贷款6.62亿元,比年初新增2.75亿元。 提供专属服务。在26家网点厅堂内设置“新市民金融服务窗口”,在城关支行、长江支行、原种场支行打造“新市民服务示范点”,强化全员对金融服务“新市民”产品、业务和服务培训,努力为“新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专享服务。城关支行被荆州银保监分局评为“荆州市服务新市民先进单位”。 开展广泛宣传。除通过营业网点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厅堂内摆放宣传折页和宣传展架、在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专栏等方式外,组织员工通过每周二、周四班后走访对“新市民”进行上门宣传,打通“新市民”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全行累计开展“新市民”专题宣传10次,发放宣传折页1万余份,在学习强国、省联社掌上农信、《荆州晚报》等平台开展金融服务“新市民”宣传5次。 落实政策 优化金融服务水平 近年来,公安农商银行积极聚焦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难题、服务痛点,持续提升金融服务适应性、普惠性,推出一系列扎实举措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积极减费让利。加大各项惠民惠企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收费项目坚持“应减尽减、能减尽减”。2022年为企业减免评估费、登记费61万元。用足用好支小再贷款政策,2022年累计为775家企业发放支小再贷款4.34亿元;主动下调贷款利率,全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5%,比年初下降0.36个BP,全年减息、降息额达2300余万元。 落实应延尽延。积极帮扶前期信用记录良好、暂时遇困的企业,坚决不限贷、不抽贷、不断贷,有效缓解资金周转困难,有力支持企业生产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行累计为77家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业务,其中延期还本涉及金额7.74亿元;延期付息金额1.03亿元。 提高办贷效率。加大人行“楚天贷款码”和省联社“楚天农商云”等智慧申贷系统推广力度,让广大客户享受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签约、线上放款的优质快捷服务,截至2022年末,全行通过“楚天贷款码”发放贷款795笔3.12亿元;通过“楚天农商云”发放贷款156笔4854万元。全面推进“301”信贷模式和“1351”限时办贷,做到“3分钟审贷、0人工干预、1键式提款”和“1日内受理对接,3日内完成尽职调查,5日内完成授信审批手续,1日内反馈授信审批结果”。与县不动产中心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合作,在城区网点专设1个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窗口,让客户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 畅通渠道 全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一直以来,公安农商银行始终秉承“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为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营造和谐诚信的金融环境而努力。 提升投诉处理能力。该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将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各营业网点醒目位置公示投诉渠道及联系方式,调整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相关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处理中的责任,按照统一流程、事前预防、首问负责、属地管辖、及时处理的管理原则,密切关注各类消保投诉渠道反馈消费者投诉事项,第一时间响应核实,一般投诉事项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结,重大投诉事项在30个工作日内完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提高适老服务水平。该行积极开展适老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针对弱势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际,坚持“支付为民”的工作理念,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方式,对26家网点服务设施进行完善,配齐轮椅、医药箱、老花镜等基础服务设施,营业大厅外设有无障碍通道,并将服务电话在门口显著位置张贴公示,同时设立老年人专座和老年人专用窗口,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客户群体实行上门服务,让客户进一步感受到“农商温度”。 加强员工宣教管理。该行定期组织消保专项培训,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体制机制建设、考核评价、金融营销宣传管理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宣讲,有效提升员工的消保工作水平,形成全行上下“人人懂消保、人人支持消保、人人融入消保”的文化氛围。2022年度组织集中培训6次,员工参与率100%。 普惠金融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安农商银行坚持把普惠金融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实,大力推进数字智能金融服务,努力让优质金融服务惠及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 畅享智能服务。该行在辖内26家网点营业大厅布设智能柜台35台、ATM机72台,客户可以自主办理存取款、生活缴费、电子银行等业务,节约客户排队等候时间;入驻公安县政务服务中心园区分中心“金融超市”,设立2台存取款一体机,随时随地为园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存取款业务和咨询服务;免费为个体工商户办理扫码收款牌3.22万个,让客户亲身体验智慧银行带来的便捷服务。 拓展行业应用。该行在斗湖堤卫生院等8家卫生院布设“银医通”自助服务终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智能诊疗服务。与公安县第二中学、银联公司签订智慧校园建设合作协议,填补了农商行金融服务在县内教育领域的空白。在毛家港镇尹家湾村、孟家溪镇大至岗村设立惠民金融服务站,让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现场办理现金存取、转账汇款、余额查询等业务,有效满足农区客户现金需求。 普及金融知识。该行以“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支付降费让利于民”“金融知识万里行”等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反电信诈骗、反非法集资、支付结算等宣教活动1400余次,累计发放折页5万余份,张贴宣传海报500余张。充分利用网点多、分布广的优势,运用网点电子显示屏、厅堂电视、自助机等多种设施,大力宣传各类金融知识,构建常态化、动态化、信息化的金融知识宣教机制,扩大金融知识宣传面,助力老百姓尤其是老年群体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乘风破浪谱华章,风劲正是扬帆时。今年,公安农商银行将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守初心、深耕本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场景荆州实践的公安篇章贡献农商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