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钢 土地资源是农业的根基和命脉所在,如何更高效挖掘土地价值、提升农业质效,是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公安县麻豪口镇积极探索,采取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模式,在黄岭村蹚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借助县崇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全域国土整治项目的“东风”,黄岭村在3组率先推行小田改大田模式。村党支部书记龚道平介绍,“3组在改田前的耕地面积是542亩,其中水田面积只有300亩左右,其余为旱田,改田后旱田也全部变成了水田,将用于发展虾稻连作产业,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田是分了,但接下来矛盾也来了。“虽然是一户分一块大田,但有的农户不愿意在家种田,希望将土地流转,也有的希望种2块大田甚至更多,而农户私下流转土地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纠纷。”谈到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龚道平目光坚定,“要解决这一矛盾,迫切需要村集体提供居间服务。” 说干就干!村集体通过土地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再将土地就近就地流转给本村本组种植能手、产业大户等,实现劳动力合理分配。调整后,原先由48户经营的土地,变成由30户经营。“小龙虾养殖是一项技术活,让技术水平更高的新型职业农民承包更多面积的土地,来发展高质高效的农业特色产业,渐渐成为趋势。”该镇水产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麻豪口镇党委书记胡学超有着自己的思考,“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小田改大田、大户带小户,也是麻豪口镇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现实问题的一次积极尝试。”接下来,该镇将在沿崇湖流域的黄岭村、麻口村、鹅港村、荆丰村继续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更高标准发挥土地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