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约记者王林 通讯员李铭 谢辉 近年来,石首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针对农业资源不足、实力不强、基础不牢实际,以种养模式转换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增强农业品牌竞争能力。创新以“鸭蛙香稻”协同种养、油菜“一菜两用”、设施农业“瓜-瓜-菜”、“双水双绿”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农业品牌含“玉”量,全力打响“玉石首”公用品牌。 科技创新引进“变量”推动产业层级纵向攀升 石首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摆在农业产业发展首位,聚焦“优质粮油、精品果蔬、特色水产、畜禽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联合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专家,依托先行县示范基地进行技术熟化、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解决农业产业相关瓶颈问题,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夯基垒台注入“源头活水”。加强长江大学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开展农业人才“百人工程”,积极“搭梯子”“接链子”,全力打通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每年多种形式培训2000人次以上,培育100多家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带动3000多农户进行科技示范。 力量下沉搅动“一池春水”。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组织30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农业科技“五五”工程,加快实施“先进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与定向攻关”揭榜项目,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质效。转化科技成果10项以上,“稻+鸭+蛙”协同种养模式平均每亩综合效益达3500元,成功入选湖北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并得到全省推广。 精准服务实现“如鱼得水”。长江大学专家教授与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生产协议,免费提供科技服务,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曾威家庭农场采用水肥一体化、三增三减健康栽培等技术出产的蔬菜品质高、口感好,订单源源不断,成为石首蔬菜市场俏销货,并已远销岳阳等地。 资源整合放大“增量”推动产业规模横向扩面 石首市立足六大主导产业优势,以生态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挖掘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聚势已有项目借力。盘活项目资源,借助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项目建设推动基地提档升级,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力。全市44个产业基地完成103处设施建设,总投资达4048万元,增加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60000吨,提供就业岗位2460个,年减少损耗2000吨,增收近3000万元。 聚合政府资金助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在产业发展补齐短板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大力支持,构建“政策支农+基地强农+产业兴农”发展新格局,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助力农业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先后在4个乡镇建立“一菜两用”、稻鸭蛙”协同种养、“瓜瓜菜”、“双水双绿”等模式,“双水双绿”模式每亩收入1988元,“一菜两用”模式每亩可创产值2200元,“瓜瓜菜”模式亩平年收入高达2.5万元。 聚焦争资争项发力。组建专班跑省进京,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1亿元、标准化池塘与尾水治理项目资金1934万元,鑫飞达油业、荆襄九郡获得荆州市产业链专项奖补230万元,利用“楚农贷”等金融产品为企业融资6000余万元,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加快特色产业辐射力,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深耕品牌提升“质量”推动产业价值内向挖潜 石首市围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为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品牌建设“组合拳”,推动农产品将产量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塑造公用品牌“一枝独秀”。实施“玉石首”公用品牌提升计划,不断丰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现代种养模式,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完善产品追溯机制,打造石首“鸭蛙香稻”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利用农博会、农交会等平台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2022年,助推销售农产品430余吨,累计销售额620万元。 鼓励企业品牌“多点开花”。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创优农产品品牌和认证“两品一标一基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两品一标”农产品113个,笔架鱼肚、桃花鸡蛋、天鹅洲荻笋、枫林酒系列、鸭蛙香稻等特色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有机称号,德永盛纺织获省支柱产业隐形冠军。 促进产品品牌“落地生根”。通过举办“桃花节”“西瓜节”“糍粑节”“年货节”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重点扶持西兰花、羊肚菌、西甜瓜、野生莲藕、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叫响一批“乡字号”品牌,实现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 共同缔造激活“存量”推动产业收益外向富农 石首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抓好示范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组织带动产业脱贫示范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实现脱贫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75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联农带农,带动脱贫户6200户实现增收。 “双向发力”纽带联结。在产业链条上把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大垸镇天字号徐锋瓜蔬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脱贫户形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肥料供应、保底回收,吸纳群众踊跃参与种植,获得稳定经营性收入。大力奖补能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监测户年户均收益5000元以上的市场主体,提升企业雇佣贫困户积极性。 “村社合一”红利释放。积极探索推进“村社合一”新模式,高陵镇周家湖村始终坚持以“村社合一”为突破口,鼓励群众参与桃树种植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56户脱贫户参与土地流转,户均增收近千元,共吸纳43户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入社务工,户均增收4000多元。 “要素融合”品质优化。积极探索“农业+”,推进农业与电子商务、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同向合力,实现多业经营、综合创收。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额6.13亿元。2022年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约6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46.68亿元,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