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小科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故事。我虽未理解读书对于生命的意义,却对书有了一种莫名的好奇心与敬畏心。 不久后,学校门口、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满足了我的探知欲。那巴掌大的小册上,几幅生动的图画、几行简练的文字,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故事。题材还包罗万象,有三国、水浒等历史演义,有杨家将、岳飞传等民间传奇,还有外国童话、侦探故事等儿童读物。每天放学后,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坐在书摊前的小凳子上,静静地读自己喜欢的书,沉浸在书的各种情境之中。那时,经济拮据的我们为了省租书的钱,常常两三个人挤看一本书,但这样的读书经历却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上中学后,我读的书渐渐多与学业功课有关,但我仍保持着对读书的那份初心,为丰盈自己而读。在课余之闲,我常向老师请教书里某些章节的思想文化意蕴。比如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我在老师的点拨下读出了作者赏景之余,为当时朝政所忧的复杂心情。在理解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诗文大意后,通过老师的提示,我领会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在这些过程中,我的心境也得到了锤炼,情志也获得了升华。即使升学考试已结束很多年,我还是会翻开那些旧书,看看自己精读过的文章和做过的笔记,时时感受那份心灵的触动。 大学毕业后,我弃掉了很多行李杂物,唯独把床头书架上的上百本书浩浩荡荡地拖回了家。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书籍有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林清玄的《人间最美是清欢》、泰戈尔的《飞鸟集》、惠特曼的《草叶集》,还有西方哲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巨人的聚散》等。这些书中的人文情趣、思想精髓、哲理智慧早已在无数个日夜里,潜移默化地融进了我的血液中。所以,即使是在教育产业化,社会功利化的今天,我也依然视这些书为最好的精神食粮和人生伴侣,倍加珍惜。 后来,我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当孩子让我替他解析一些思想深邃、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时,即使我未必能完全参透,也还是会照自己的理解给他一份完整的解答,满足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也引导他在学业和兴趣中找到平衡,为内心的充盈,精神的富有而读书。 我读书的过程,也是敬书、解书、爱书、传书的过程。书在每个人生阶段给了我最好的陪伴,助我扩宽了视野,淬炼了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