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花倾城:30万株洋紫荆绽放龙城 3月末4月初的柳州城,30万株洋紫荆开得正盛,路边、街角、公园,处处笼罩在粉红色的花海中。 柳州是一座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史的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曾走过不少弯路。在面临“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的抉择时,柳州选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1996年,柳州市政府审核批准控制酸雨污染的40条措施,其中“绿化”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基调;2002年,洋紫荆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之一;2006年,洋紫荆开始大规模运用于街道和公园绿化。目前,柳州城共有近30万株洋紫荆,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洋紫荆虽然来自外地,但在柳州市已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洋紫荆快速培育模式。目前柳州本地培育洋紫荆植株的量已高达95%以上。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并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最重要展示平台。 每年3—4月,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美妙景致,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进而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粉飘香:百亿级世界网红产业 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视察时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而螺蛳粉据考证是由上世纪70、80年代在谷埠街一带夜宵摊兴起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螺蛳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在预包装柳州螺蛳粉诞生后不久,柳州就明确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2015年6月,柳州组织起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规定袋装螺蛳粉的用料、包装、产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近几年,《柳州螺蛳粉汤(配)料包生产规范》《柳州螺蛳粉生产消毒杀菌规范》《田螺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规范》等标准陆续出台,标准化理念已贯穿螺蛳粉制作生产全产业链。2022年4月8日,柳州发布《柳州螺蛳粉辣椒油配料包制作工艺规范》等35项柳州市地方标准。标准化推进,保证了原汁原味的“柳州味道”。 近年来,柳州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关系,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为袋装螺蛳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2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螺蛳粉增长仍保持着强劲的潜力。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螺蛳粉品牌200多个。全产业链共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带动5500户贫困户共2.8万贫困人口脱贫。袋装螺蛳粉出口超5256万元,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一车风行:一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 走上柳州街头,五彩斑斓、造型小巧的上汽通用五菱产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就连共享汽车、警务用车中,也有它的身影。这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柳州工业发展新的风向标。 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1辆来自柳州。“不愧是汽车之城!”参观完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展车区后,不少第一次来柳州的记者如此感叹。 数据显示,柳州“汽车城”的称号名副其实。2022年,柳州以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西安和上海。目前,柳州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近10%。 这份成绩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近百年来,汽车作为一个符号,已经深深刻入柳州的城市基因。 早在1933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州乃至广西工业发展的第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又相继诞生国内第一台汽油机、广西第一辆汽车、广西第一辆微型汽车等,屡屡填补广西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空白,逐渐确立全国知名大汽车城的地位。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柳州乘风破浪,形成了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市民出行,也成为全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柳字号汽车不仅在国内拥有巨大销量,还批量出口多个国家。柳州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柳州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49.9%,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一江旖旎:全国地表水质“三连冠” “来之前只知道柳州是个工业城市,没想到山水会有这么好!”这是许多第一次来柳州的游客站在水波潋滟的柳江边时的共同感受。 从2020年起,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已连续3年居榜单首位。 对工业重镇柳州而言,全国第一的水质来之不易。20世纪80、90年代,柳州工业全国闻名,但由于没能做到发展与环保同步推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达98.5%,成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那时的柳州,数十个排污口将污水直排柳江,柳州人的母亲河成了“纳污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以“退城进郊”“退城入园”等途径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柳江全长逾千里,柳州市区段长55.5公里,最为宛转曲折,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治水的同时,柳州着力在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柳州还引进了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让柳州成为著名的“水上运动娱乐之都”……而今的“百里柳江”已然变成“百里画廊”,成为柳州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山水魅力、工业兴盛、螺蛳飘香、处处奇景,令人惊叹!在探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中,柳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奋斗创新,永无止境;柳州惊奇,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