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荆州要闻

一江碧波银鳞跃两岸鹿鸣鸟翩跹

    洪湖湿地生态日益优良。(本报签约摄影师孙昌文摄)

    (上接第1版)

    曾经,荆江岸畔污水排放、码头林立、沙尘漫天,轮船垃圾肆意排江,渔船肆意捕捞,过度的“开发”“索取”让长江母亲河生态系统警钟嘶鸣。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荆州“破旧立新”,直击“长江大保护”难题重点,“加”绿色发展思想,“乘”齐抓共管系统治理,“减”“除”一切与生态环境相违背的人类活动,全面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提前半年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禁捕,启动实施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誓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荆州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复绿267处,腾退岸线55公里,“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0家,溯源整治182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10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行为,实现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的历史性转变。

    “进”与“退”间

    让出和谐共生“好风景”

    3月底,洪湖市长江荆江段岸线,施工人员抢抓时间种植防浪树木进行生态修复,一棵棵新植的中山杉、重阳木迎风而立。

    这是长江荆州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之一。作为我市历年来争取金额最大的单体项目,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总投资72.15亿元,覆盖8个县市区,计划3年时间打造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轴及洪湖生态保育区、长湖生态保育区、江汉平原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示范区、洞庭湖流域(湖北)生态功能提升区等“一轴四区多点”的修复格局。

    不遗余力保护、修复长江生态,催生荆江两岸好风景。

    芳菲四月,荆江两岸游人如织,曾经的“化工围江”“砂石码头”“污水横流”,如今碧波荡漾、草长莺飞、芦苇摇曳、鸟飞鱼跃,从“疮疤”变成“氧吧”,成为人们热衷“打卡”的荆江风情带。游览荆州,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不时可见江豚逐浪戏水,麋鹿奔腾;百里洪湖莲叶田田,“鹤汀凫渚、雁阵排空”盛景再现。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2月17日,荆州市湿地保护与修复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68%,湿地植物1077种、野生动物385种,6年来野生鸟类从289种增至335种,麋鹿从64头发展到2500头左右,湿地生态全面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舍”与“得”间

    端稳饭碗吃上“生态饭”

    荆州区李埠镇龙洲村,68岁的黄远秀正在蔬菜基地浇水,一垄垄嫩绿的蔬菜长势喜人。3年前,长江全域禁捕,儿子陈中银承包70亩地种植蔬菜,在江上漂泊半生的黄远秀也“洗脚上岸”,开始了退休养老的生活。

    “捕鱼看天吃饭,卖菜收入更稳定。上岸转业,这条路走对了。”陈中银经营的银柱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已吸纳18名上岸渔民安稳就业。

    保护母亲河,促进生态修复,一代渔民告别“江湖”,转产就业迎“新生”。截至目前,荆州建档立卡退捕渔民7749人,已全部转产就业,自食其力端稳“饭碗”。

    长湖湖畔,护渔员尤兴权一手拿着相机,一手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鸟儿。5年前,在长湖捕鱼30年的尤兴权响应禁渔退捕号召,交船上岸,干起了小龙虾养殖,还积极申请担任护渔员。

    围网密集、餐馆繁多,曾让长湖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如今,长湖可目测1米多深,水鸟翔集,连白天鹅都结伴而来。上岸5年,尤兴权感叹:“生态好,生意才会好,‘饭碗’才端得稳。”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每周,松滋市陈店镇石桥村村主任张俊都要带着喇叭、柴刀,穿梭在林木间监测、排除森林火险隐患,履行“林长”职责:“管好了有奖励,管不好要问责。”

    像张俊一样,荆州共有“林长”3825人,已累计开展巡林87401人次。林有人管、树有人护,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10万人,林下经济效益突破14.34亿元,从“绿水青山”中掘出“金山银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