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第1版) “不一样的文物、不一样的文化,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荆州博物馆党委书记郑雷表示,荆州博物馆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国内知名博物馆联合办展,让荆楚文明“走出去”,将其他文明“请进来”。 特展期间,荆州博物馆还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兽首帆布包、棒棒糖、手工钩织挂件等,目前已实现销售额70万元。 续写新时代荆州故事,必须推进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我市将通过实施荆楚大遗址联合申遗、荆州城墙联合申遗、策划光耀“轴心时代”主题大型实景剧、推进平头冢抢救性发掘工作、建设国家长江文化公园荆州样板段等“十大任务”,强化荆楚文化标志符号、品牌符号和空间符号,推动荆州历史文化优势“金名片”向经济社会发展“金钥匙”转变。 发展的盛举激活开放之城 这场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盛会上,荆州向世界发出“春日邀请函”—— 9日上午,首届楚文化节四大主体活动之一的荆州市楚商盛会暨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举行,64个重点项目签约,合同投资额1297.3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100亿元项目4个。 一个个重大项目争相布局荆州,一段激流勇进的故事从荆州起笔。大家在荆州共襄发展的盛举,共享来日的荣光。 不仅如此,卢进、智新富、林秀成、毛振华、王炯辉、杨红春、高进华、任元滨等一大批商界精英、行业翘楚、楚商代表也纷至沓来,为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献力献智献资。 以节为媒、重振雄风。千年前曾以开放称雄的楚国都城再次以开放发展的新航向引领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荆州方特引爆古城游,吸引百万游客打卡;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修旧如旧”,打造文旅新地标;荆街获评“2022年人气夜游项目”,为湖北省首批获得该奖项的文旅项目;楚肆水街、方特二期、“古城小样板”等项目加速推进,洪湖瞿家湾、监利周老嘴等革命遗存红色资源,与纪南文旅区、沙市洋码头、荆街等夜经济集聚区交相辉映,力促荆州文旅融合发展驶上“快车道”。 文化的力量,不断激活城市发展能量。以荆楚文化为基础,以纪南文旅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总投资约50亿元的《文化中国》电影艺术教育中心、电影活力小镇项目9日在纪南文旅区奠基,为荆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一流水平的“电影文旅示范第一都”夯实了基础…… 借力“文化+电影”,荆州成功“出圈”,文旅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全新突破。今天的荆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对外,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积极努力下,来自美国的郑荣、加拿大的罗良志、日本的李世文、西非的金浩及新西兰的齐宝权、周全清,一面共享荆州首届楚文化盛宴,一面传播、分享荆州楚文化,有力提升了荆州国际知名度。 对内,秉承“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637万荆州儿女以燃烧、沸腾、奔跑之姿,接续打好“四大会战”,加快推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起势见效。 从打开“一扇窗”到大开古城门,荆州正跃升为内陆“新沿海”。一个积淀雄厚、格局宏大的新荆州,一个万商云集、繁荣兴旺的新荆州,正焕发出夺目光彩,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思想的盛宴唤醒自信之城 八百年楚国,山河万里,傲立群雄;三千年楚地,灿烂文化,薪火相传。8日至9日举办的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暨第五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上百名楚文化专家学者齐聚荆州,共同研讨楚文化的渊源与流变,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研讨中凝聚成发展共识。 这是一场凝聚智慧的学术盛宴,汇聚“让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路育松说,要推动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楚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利用《楚辞》中的名句激励荆州文博人,传承弘扬楚人精神,使楚文化更深入地走向大众,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激情对话,奠定“荆州是中国楚文化中心”的共识—— 4月9日,荆州发布新出土楚汉简牍考古成果,透过历史的符号,穿越时空,纪南城的盛景跃然“简”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此次楚文化传承发展论坛,王巍掷地有声:“荆州,在我们考古人心中,是楚文化研究的圣地,是毫无疑问的楚文化中心。” 王巍的观点,在论坛上逐渐成为共识。“荆州是中国楚文化的中心。”著名楚文化专家、北京艺术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原主任王光镐说,以纪南城为代表的“荆楚第一都”、以熊家冢为代表的“楚国第一王陵”、以魅力无穷的楚文物为代表的“天下第一楚艺术宝库”三大特质奠定了荆州“楚文化中心”的地位。 这是一场浴火重生的壮丽乐章,合鸣“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的共识—— 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荆州的时代使命。在这场楚文化传承发展的探寻中,专家们把前沿的理念、科学的探索,带到了荆州、留在了荆州。 著名楚文化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认为,可从影视作品引流、数字技术呈现、舞台展演表达、饮食文化传播、文化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力,让楚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明华建议,打造文旅项目,要注重场景建构和内容上的创新表达,在“沉浸参与”和“情感共鸣”中,让游客感受楚文化。 凝心铸魂的铿锵之声,唤醒“沉睡”的荆楚文脉。生活在楚文化核心空间的荆州人,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楚文化历史荣光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全力打造新时代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为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