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启跃 相传,松滋地名来源于安徽省。 早在东晋咸康年间(355年-342年),安徽霍邱县东有个松兹县。当年流民避兵乱到南郡的高成县地,侨置松滋县,县治在今湖北松滋市西北,从此松滋县名延续到今。 “侨置”是指中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暂借别地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说白了,今湖北松滋市名是原安徽省松滋县的名称。 最早松兹县叫祝松,因当地松树茂盛而得名。西汉高后四年间(前184年)建松兹侯国,在今安徽宿松县,文帝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兹”;另说汉平帝始降松兹侯国为县,贬中散大夫张何丹为松兹县令;到汉献帝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东吴孙权攻占皖城,改松兹为松滋。“滋为草木多益”,是说松兹这块地松树生长繁茂。 魏复置松滋县于今安徽霍邱县城东东湖东岸徐郢小圩子一带,属安丰郡。晋成帝咸和年间(327年-334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侨置松滋县,南朝齐废;东晋安帝义熙年间(397年-401年)又在西汉松兹侯国故地设置了高唐郡,隋开皇改为宿松县。 夏商时属荆州,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时始设县,名高成县。县境封为“长沙顷王子梁侯国”,传三世,到王莽建立新朝,将高成县改为言程县。东汉建武(25年-56年)裁高成县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东晋咸康(335-342年)安丰郡之松兹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设县治于乐乡,在今豌市附近,从此县名延续到今。唐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迁松滋县治于穰口(今老城东),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县令滕琛将县治迁于今老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县令石敏中修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二尺,设东、南、西、北四门,置楼其上;挖护城河,宽二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城渐坏,县令张家传砌以巨石。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县令何志孟又用砖石重加修造。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因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路过松滋,驻扎草坪(今魏家堤一带),是时土司亦奉令安插松滋境内,知县曹鸣鹤迁县治于三冈湖之铁嘴冈(今公安县天子庙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子琰将城垣稍加复修后,自铁嘴冈迁还旧治。1912年,民国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1913年松滋属荆宜施鹤道,1914年松滋属改名后的荆南道,1915年属荆宜道。1927年又属省辖。1932年后,先后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1933年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今老城镇)。 1940年,县治迁城南约八华里之车家冲,又迁麻水坪;1945年迁新江口。1949年7月后,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松滋县人民政府仍设于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市,辖14镇2乡。松滋因松树生长多而得名,松滋人爱松、植松,恰如松树性格正直、朴素、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