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忠柱 我的老家燕窝,是长江北岸洪湖东部一个美丽的滨江镇,境内30余公里长江堤防岸线就是天然的游乐场、大氧吧。在离镇区中心仅几百米的长江堤外,有一口神秘奇妙的深潭,90多年从未干涸,连名字听起来也有些怪异,它叫“八十八潭”。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这口深潭是龙王的行宫,那里面经常住着龙王一家人和他的客人,不能随便惊扰它,否则他会发怒伤人,特别是小伢们要注意安全,决不能靠近。这分明是父母长辈们,担心孩子擅自到潭中玩水会产生危险编出来的谎话。但久而久之,许多人信以为真。因此,孩子们成年之前几乎从不到潭中戏水。潭水比江水的温度都低,常年冰凉,触摸它都感觉有点瘆人。 早春和深秋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时,常常可以看到潭面上方被一层厚厚的浓雾锁罩着,这更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83年,镇里办自来水厂,取的就是这口深潭的水,因为保护得好,水质纯净,又清又甜。 这里曾经是绝佳的垂钓场地,最令钓友们向往的是这里幽静的环境,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养性、养心、养气。让人流连的还有这潭中的鱼,青、鲢、草、鲤、鲫鱼、黄颡等,小的至少半斤八两,大的十斤开外,各色纷呈,全都是长江涨水漫溢时遗留下来的野鱼,吃起来鲜美无比,别有一番滋味。高速公路通达燕窝镇后,慕名而来的还有不少武汉、仙桃、嘉鱼附近县市的钓客,他们结伴驱车来往,乐此不疲。 4月的八十八潭是一年中最美的。虽说它没有黄山那样的奇松怪石;没有泰山的云蒸霞蔚;没有庐山的飞瀑流泉,也没有洪湖的碧荷连天,但它有种不为人雕饰的自然美,空灵、纯净、安详。当你站在宽厚、高大、平坦的长堤时。放眼望去,你会发现这地方江滩尤其空旷。在离堤脚不到200米外有一泓水面,仿佛一只巨大的龙眼睁开着,那就是八十八潭。潭面平如砥砺过,颜色浅碧,与潭口周边坡岸上蓬勃如炽的野生紫云茵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再看那平坦宽阔的江滩尽是一片嫩绿,加之附近长堤防护林带刚刚生发出的新叶那撩人的轻黄,犹如巧夺天工的翡翠项链,把深潭装饰得更加惹人喜爱。倘若你选择一个晴好的日子走进去,微风拂面时,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甜味,阳光如恋人般温柔缠绵,连细草上挂着的露珠比别的地方都晶莹透亮得多。 在八十八潭的东侧和南侧,还有数个不起眼的早年因堤防加固取土留下的浅坑,它们与八十八潭浑然一片,似是母子相拥,血脉相通。平常日,八十八潭总显得格外静谧。除了几百米外长江水道上偶尔传来几声汽笛,你能听到最真切地就是水鸟掠过潭面的扑腾声,欢叫声;夏季到来,悦耳的蛙鼓蝉鸣此起彼伏。长江禁捕之前,这里每天至少有三五个钓友光顾,多时可达到二三十人,近年来实施长江大保护,严禁捕捞,垂钓的人都不见了。如果你独自一人或相邀两、三好友漫步其间,或坐在草地上细细品味,你一定能领悟诗人王维诗中写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放达和爽逸,你可以尽情地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 八十八潭并非一直都是如此可爱,它曾有着让我的父老乡亲心痛悲伤的过往。八十八潭是1931年夏长江发大水时溃堤冲出的深潭。1930年前燕窝没有长江干堤,只有民垸圩堤。那年秋后,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在荆江下游北岸部分段面造堤拦截江水。由于施工质量不高,堤身单薄又未经历长时间的沉淀固结,刚筑起的新堤在1931年大洪水时就破口了,造成燕窝人又一次流离失所。因为是大洪水冲刷而成,所以潭底很深,这一带地层沙质严重,透水性强,只要长江有水,潭子里就一直有水,从来未干。据说,当时冲出的潭面开口直径测量为八十八丈,故此得名。 清末民初,燕窝这一带江滩都很宽阔,最早的堤身选址比现在更靠南,后来由于长江河岸向北崩塌,迫使有些堤段向北退移了。八十八潭,这一段堤身过去在潭子南面,溃口后,新建堤身避开八十八潭退到了潭子北面,也就是说潭子那块地方原来是在堤内,现在是在堤外。 1998年再现历史上罕见大洪水,八十八潭那段堤身内侧出现严重翻沙鼓水,定性为直径一点八米的“国字一号”管涌险情,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笔者当时在燕窝镇任党委书记,亲身经历了那场刻骨铭心的战斗。秋后退水,开始大修堤防,八十八潭这一段堤身、堤脚经过高喷灌浆、垂直铺塑和钢板固基等特殊处置后,又采用黏土加高培厚,彻底地根治了历年来留下的隐患。从此洪湖人民才减轻了多年防洪除险的拖累。八十八潭也趁此机遇华丽转身。 今年清明节,我回到老家,希望在这四月天里,再次看看八十八潭。出乎我意料的是,八十八潭已经基本填平,成了一片洼地,并在其旁边新开了一道深沟向南直通几百米外的长江。我打电话询问镇里工作的同志,他们告诉我,原来是市里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又一举措,江滩上所有水面都必须与长江相通,与江水共进退,为解除蓄水养鱼、投肥污染、垂钓之患,严禁违反《防洪法》和长江禁捕等有关法律法规。 我情不自禁地从堤上走下去,那一大片不久前被推平的新土还散发着原野的馨香,我深深地呼吸了几口令人陶醉的空气,心情特别复杂以致难以平静。我似乎看到一位久斗成交的对手渐渐离去,那个曾经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过很多磨难,而又用甘美的潭水养育过燕窝人的八十八潭,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 别了,我那恨过、斗过、牵挂过、爱恋过的八十八潭……我良久地站在那儿不愿离去。我在想,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这也是一次改变,而且这是一次国家治理理念进步和彰显社会文明的改变。我相信,未来这地方会是另一番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