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综合新闻

警惕食源性疾病 小心“病从口入”

    春季天气变暖,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市民若不注意饮食卫生,易罹患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因此,广大市民需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谨防“病从口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荆州二医急诊科主任医师田礼义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地说就是“吃出来的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

    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目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餐馆、学校食堂。预防致病菌污染,要从原料的引进、加工、消毒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加强餐馆、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食材新鲜、清洁、安全、无害。

    预防毒蘑菇中毒

    “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食用野生蘑菇。”田礼义说,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

    的地区的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广大居民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预防有毒野菜中毒

    野菜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农家乐等场所,野果中毒多因儿童和野外作业者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田礼义提醒,不要随意在公园、路边或野外采摘不熟悉、不认识的野菜、野果食用。

    预防野生河豚和鱼籽中毒

    预防野生河豚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捕捞、不买卖、不食用不认识的野生河豚。

    预防鱼籽中毒,最好的措施是不食用有毒鱼卵,如食用有卵的淡水石斑鱼时,一定要将鱼血、内脏、鱼籽清除干净,同时,也不要用来喂食家中的鸡、猫、狗等动物。食用后,出现任何不适,轻触咽喉位置催吐,并迅速就医。

    (记者 刘洁 特约记者 项其军 通讯员 李辛迎)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