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学副刊

我爱家乡说不完
——读彭桂生先生《我的家在朱河街上》

    □吴述贵

    近期,作家彭桂生先生佳作频频,多篇美文见于报端,阅读并欣赏,感受颇深。《我的家在朱河街上》读后,更感亲切、激动,心情似春水潮涌,难以平静,它拨动了我们乡愁的情感,搅动了乡思的波浪。作家以饱满的情怀,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言语,把江南古镇——朱家河数百年的乡土风情、市井风貌、方言土语、小吃美食、历史名宿和志士仁人用文学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好似穿越时空,把乡亲又带回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街,极俱人间烟火气。

    桂生先生生于樟树,长在朱河,通过几十年奋斗,由下放知青进了县城当公务员,但难忘乡愁,难忘老家这条根。“我是听着朱河街上的故事,喝着朱家河河里的水,数着青石板长大的。朱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魂牵梦绕、痴迷、钟情和留恋。那里的一点一滴都能勾起我最美好、最甜蜜的回忆。”爱家情愫,跃于纸上,情到真处自然浓。作家以独有的视角,酣畅淋漓地描写了“家乡的街道最迷人、方言最逗人、美食最馋人、夜景最撩人、人物最感人”。畅叙了作家对家乡的挚爱,对亲情的思念,对家园的祝福。家乡是江南小商镇,水陆便捷,物阜人丰。

    在作家的笔下:长街窄巷、纵横交叉,商铺民舍、错落有致,一河一街、相依相伴,这是家乡一大特色。它商贾云集,市场繁华,七里长石板街上,无论是白天黑夜,天晴下雨,“车轮声、吆喝声、木屐声及打更声,不绝于耳,汇成一曲小镇闹市的交响乐。”写得多么令人迷恋。

    爽直并夹带方言土语的朱河话是家乡的一大特色,百姓民风淳朴,声息相通,邻里妯娌,相扶相助,乡音不同,相谈甚欢。特别是哪些地道的俚语土话,更是回味无穷。如“憨吃哈胀、斜皮话脸、戳皮打拐、乌七八公……入哈三、逗西壳”等,无不令人倍感亲切,捧腹大笑。正是这些方言土语在老乡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外出谋生的游子,不时冒出一两句家乡土语来,旁人一下子就猜出你是朱河人,多么惬意。

    乡土风味的小吃美食是家乡的又一大特色,“龙凤喜饼、叠汤丸、生炸豆腐丸、米粑子、灯草窝、排骨莲藕汤……”以及三蒸四糕四面等品牌叫响江南水乡、长江两岸。味是故乡浓。我们常说的“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作家的描述,勾起我们内心深处无限的乡愁和乡味。

    家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是一片靓丽的风景。作家对夏夜纳凉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大接地气。在酷暑炎热的夜晚,当人们忙过一天,这时“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前……搭凉棚,摆竹床。一条街首尾相连,横七竖八,连绵不绝,铺天盖夜,煞是壮观。大人小孩,无遮无挡,仰卧咵野白、摆龙门阵、抬头数星星,讲鬼故事,无拘无束”。“有的袒胸露背,赤膊上阵,摇芭扇,喝烧酒,谈笑风生……”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底层、最朴实的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家豪放粗犷的描绘,不是情到深处,不会写出如此炽烈优美的话章。

    家乡的沃土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诸多的优秀人物和革命先烈,这更是家乡又一大特色和红色品牌。作家用精练的语言,彰显历史名人胡大任、朱材哲,名商巨贾黄少山、沈万山,革命英烈崔琪、董达三等人物。他们的伟绩和贡献,带给了家乡的尊严和骄傲。

    文后,桂生先生自心底涌出“留恋乡愁,热爱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和守望。此刻,我要将《谁不说俺家乡好》中的一句歌词奉献并祝福我的家乡人民:幸福生活千年万年长!”全文二千多字,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流露出作家对家乡挚爱情深。他娓娓写来,如歌如泣,有如清茶聊天、不疾不徐,朴实而率真、炙热而感人。文章蕴涵着古镇的风骨和韵味、文雅和豪迈。它是桂生先生丰富厚实的文学滋养和多姿多彩的生活阅历,以及十分投入的“匠心”而经典之作。读之,有回味,有思考,有感悟,有启迪。因乡愁是人们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是一方水土培育的人文精粹,是祖辈留下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是远方游子心灵的家园。不忘乡愁,守护乡愁,就是守护了乡魂,守住了家乡文化的根本和源泉。

    桂生先生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位志存高远的作家。他的散文随笔,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咏物忬情,如品赏美酒愈浓愈香,沁入心田,让你情感愉悦和美的享受。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市粮油系统退休党员干部,资深集报家,热爱文学,常有文章见诸报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