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德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乡镇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群众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监督下沉落地见效,着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米”。对影响政策落实的“绊脚石”主动“亮剑”,对侵占群众利益的“微腐败”坚决惩治,高质量发挥纪检监察专项监督质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把准政治方向之“舵” 纪检监察部门要时刻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扛稳扛牢管党治党政治使命,落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治监督,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政治标准,以高水平政治监督引领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党风廉政建设向基层延伸,向每个支部党员覆盖,向社会各领域拓展。 突出重点和关键,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聚焦农村党员干部监督管理,要从党组织传达学习的有效性、贯彻措施的务实性和落实成效的真实性等方面,采取现场调研、抽查核查、跟踪督导,对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改进方式方法,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针对不同行业、对象,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提高整体性,强化“全景式”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提高针对性,强化“点穴式”监督,打通营商环境的堵点;提高精准性,强化“专项式”监督,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提高实效性,强化“智慧式”监督,村民通过“荆安在线”APP即使远在他乡也能随时知晓村务公开情况。 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政治监督规范化。一要完善基层调研机制,动态掌握被监督单位政治建设方面的情况;二要完善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与组织、宣传、财政、司法、巡视巡察机构问题线索双向移送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共同编织科学高效严密的监督网。三是健全清廉建设齐抓共管长效机制,加强统筹联动,形成高效协调的清廉建设责任共同体。 扬起为民服务之“帆” 秉持心系群众、初心如磐的爱民情怀,开展基层监督执纪。从加强密织基层监督网入手,推动基层监督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畅通基层监督渠道。近年来,荆州区八岭山镇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推进基层“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信访举报平台建设,全面推广“荆安在线”金豆工程平台,拓宽村民参与监督途径。构建常态化进村入户走访机制,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推进“1+1+1”移动办公桌建设,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村集体“三资”公开、“三务”公开监督方式从“上墙”升级为“上网”,从“出门”升级为“上门”,引导群众能监督、会监督、敢监督,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 织密基层监督网络。积极探索构建镇纪检监察室+镇纪检委员+村纪检委员+“清风”监督员基层监督体系,加强基层纪检委员业务培训,优化提升基层纪检人员运行机制,履职水平和工作质效,有效融会贯通各类监督,建立定期通报、反馈信息、互移线索、联合监督等常态长效机制,确保基层监督无死角、全覆盖,让群众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 划动乡村治理之“桨”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加强基层监督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因此,乡镇纪检监察部门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 实施村干部“清单式”管理。镇纪委将村“两委”干部以及村民小组长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建立村级小微权力责任清单,明确低保申请、特困救助、建房申报等事项办理流程,紧盯惠农政策落实、工程项目建设、集体“三资”管理等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事项和重点领域,动态调整监督重点,跟进监督,全程监督。 实施村支部监督“分类式“管理。镇纪委挑选矛盾问题集中的村、经济体量较大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带着问题线索重点监督检查。对于问题较少的一般村,通过“小队伍、短平快、游动哨”快查快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且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督促村级党组织立行立改,做到问题早整改、成果早出现、震慑早形成。对村支部实施分级分类监督,让有限的监督力量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确保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带动村民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荆州区八岭山镇党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