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晓林 初读这本书时,打开目录发现它的构成竟和书名一样,全书分为三个章节,而三个章节又分别是从书名取的,分别是“我的”“孤独”“在人群里”,画三层三个部分去读,也许就更容易看懂吧。 幸好看起来也没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第一章节介绍的是作者刘亮程小时候,他从一群孤独的赶荒人开始讲起,直到在某个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安营扎寨,在他诉说中,他的童年也是一个人在孤独的成长,比他大的都已经离开了村子,而比他小的又小太多了,就在八岁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父亲也离开了自己,可是这个年纪的他只记下了父亲的背影,在自述中也展现了父亲的孤独感。 而第二章又将孤独的情绪递进了,由于小小的刘亮程,他也是孤独的,所以他观察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仿佛他们也置身于孤独当中,他观察村口的大杨树,大杨树是孤独的;观察村中将逝的老人,老人亦是孤独的;哪怕是关注东升西落的太阳,太阳也是孤独的,仿佛在那个时间里,任何的人,事,动物,植物,在作者眼里都有不可言说的孤独感。 第三章,将人与人群放在了一起,可是人数变多了,孤独感却更加重了,大杨树孤独地生长在那里,人们将名字与它联系在一起,于是,尽管杨树的内心早已腐败,却还是只能立在那里,哪怕它生在人群里,长在人群里,依旧是一棵挺拔的孤独的杨树,等与之有关的最后一个人也逝去,杨树也便被孤独地砍倒,静候未来的几十年或上百年。 全篇都是在讲孤独,却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去讲,情绪层层递进由远及近,由作者到我们每一个人,由人又到自然,作者通过自述以及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触,不断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很能赢得我的共鸣。 不论是什么时代,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热闹是短暂的,哪怕你永远置身在欢闹的人群中,等繁华落幕,褪去喧闹,世间万物,仿佛又重,归于寂静,孤独感此时又迎面而上,而这个时候的孤独又更加难以承受,但好在每个人都是要经历的,就像作者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的事物,他得出来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具有孤独的,而看完这本书,我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尽管孤独,但请不要放弃继续前进。 虽然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递进,太阳孤独,可是太阳依旧坚持每天东升西落,尽管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它说一声“太阳公公您辛苦了”;父亲孤独,可是在逃荒的过程中,与之同龄人全都没有挺过来,而作者安安稳稳地长大了;守夜人孤独,可是在每一个寂静的夜里,每一个不开灯的晚上,工具的叮当响,村里其他人便都会安心睡觉。 你说,他们孤独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全是,孤独仅是一种心境,它可以左右我们的生活,但不能定义我们的生活,也许突然侵袭而来的孤独感,会使我们当下作出相反的决定,但我们前进的步伐不会因此而改变,生活一直都在继续,孤独是人生常态,世间万物的产生与消逝,都是在一遍遍孤独轮回中,刷新,重组,开启,不断继续,又不断结束,时间之长,使之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作者的书籍让我原本平静而又孤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莫名的坚定,既然世界万物亦是如此,何不尽情享受当下,创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