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荆江报告

    (上接第1版)

    斩断一切破坏长江生态的“黑手”!锁定伸向江水、江面、江岸的污染源头,五年来,荆州果断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启动长江高水平攻坚提升行动,持续在“搬、治、减、拆、打、改、管、退、造、保、督、查、控、建、收、还”十六字上下功夫,全力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重拳出击,推动长江治污由“禁”向“管”转变——

    盯紧江水,排查溯源长江入河排污口1824个,对1715个实行“一口一策”整治,整治完成率69%,立案查处违法企业2家,荆州中心城区对长江岸线过往船舶垃圾和污染物免费清运,10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保持在Ⅱ类。

    盯住江面,禁止非法采砂,推广航道疏浚弃砂综合利用,实施长江禁捕,退捕渔船全部上岸,涉渔“三无”船舶被拆解、封存,洪湖、长湖拆除围网22.7万亩,实现渔民全部上岸。

    盯牢江岸,取缔长江干线非法码头340处,清退岸线55公里,造林复绿69.7万亩,“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完成率82.89%,剩下任务今年将全部完成,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精准深入,推动城乡治水由“表”向“里”转变——

    城市内河,是长江向城市的延伸,是长江滋养城市的“血管”。

    护城河、荆沙河、荆襄内河、西干渠,绿随河走、花香扑鼻,她们正以“香美”面貌撕掉“黑臭”标签。

    治黑臭水体,有“里子”才有“面子”。

    曾经一段时间,中心城区水质因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持续恶化。荆州启动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扩建红光、城南、草市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修补错接、混接中心城区污水管网1.3万余处,推进沿河截污、河流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清零。

    瞄准治水脉络源头,提升水环境“内涵美”的举措不断推进。县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全市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接近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接近95%,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实现负增长。

    持久发力,推动河湖治理由“外”向“内”转变——

    年初,白鹭、丹顶鹤、天鹅、中华秋沙鸭……成群的越冬候鸟“做客”荆州,洪湖、长湖、崇湖等成为越冬候鸟的天堂。

    全面清除湖面围网、推进渔民上岸后,我市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持续完成洪湖退垸破口通湖21.27万亩,生态施工15.17万亩,完成长湖3个圩垸、7149亩退垸还湖工作,将21801条河湖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让过度养殖的湖泊休养生息。

    不见“竿连竿”,只见“浪打浪”。拆围和退垸还湖后,洪湖增加天然湿地面积34.67万亩,占洪湖水域总面积的56%,越冬候鸟数量增加至拆违前20倍,鱼类品种增加30%,“鹤汀凫渚、雁阵排空、鱼翔浅底”的盛景重现。

    流域共治

    从“单枪匹马”到“协同作战”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

    荆江,连通湘鄂两省五市,上下游“牵手”武汉、宜昌、咸宁,与隔江对望的湖南岳阳交界水域达160公里。

    水域长、跨界广、管理手段不一……开展长江大保护,须先统一“步调”,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全要素“一张图”、全过程“一本账”,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落实流域片区责任,统筹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市内,共算“一本帐”,协调改善水环境——

    洪湖、长湖、三湖、白鹭湖统称“四湖”,四湖流域地水系复杂、河网纵横、人口密集,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2018年以来,荆州全面开展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每年设立7000万元生态补偿奖励专项资金,按照“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受偿”原则,差异化考核水污染防治工作,倒逼全市四湖流域沿线6个县市区政府履行治水责任。如今,四湖总干渠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持续打造“一城活水、灵动荆州”,加强江汉平原现代水网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水生态修复工程和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立4条生态补水线路,有效改善中心城区和四湖流域中、下区水环境,环荆州古城湿地公园水体水质提升为Ⅲ类,实现绿水相融、处处皆景。

    省内,共下“一盘棋”,协同打击跨界污染——

    2021年7月,荆州与宜昌、荆门、恩施三地签署《长江禁捕跨界水域协同执法合作协议》,实现长江、清江、沮漳河等水系流域共保联治,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执法。

    省外,共绘“一张图”,携手推进“四水共治”——

    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地跨湖南湖北两省。2018年,荆州市与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联动治理机制,携手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

    2021年7月,荆州市与岳阳市签订“十年禁渔”跨界水域联合执法合作协议,共同“守护好一江碧水”。

    今年3月,荆州与岳阳两地生态环境系统建立“一商四联”机制,即召开荆岳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商会,开展执法联合行动、大气联防联控、水质联合分析、应急联合处置四项合作。

    打破区域合作“壁垒”,协同治理跨界污染,共保联治守护“江湖水系”……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荆江流域综合治理正汇聚更多力量,释放更大活力,呈现更美面貌。

    人水和谐

    从“相互依存”到“美美与共”

    水、路、港、岸、产、城、生物、湿地、环境……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因素,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一体推进。

    高密度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等问题,一度导致洪湖面积锐减、水质下降。

    塘、水、湖共管,控制养殖面源污染;林、江、湖协同,修复立体植被群落;泥、草、湖一体,重塑地形地貌,建设沉水植物种子库……

    2022年,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启动,总投资72.15亿元,计划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24937万公顷,39个子项目中已动工33个。

    一年间,“山水工程”为洪湖带来的变化,洪湖人有最切身感受。

    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赵聪把助农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两年累计帮助乡亲们卖出莲藕30多万斤。

    赵聪不禁感叹:“有了好生态,才有好生活。”如今,洪湖可以夏赏荷花、秋采菱角、冬挖莲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治理,见证了荆州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守护,奏响了荆江的绿色发展交响曲。

    荆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碧水、绿岸、洁产、畅流”行动,实现荆江两岸水清、岸绿、景美。

    沿江岸线上,工厂、码头、居民区陆续搬离后,留下一地斑驳、空阔寂寥。长江岸线复绿、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湖北境内的长江岸线约一半在荆州,造林任务占全省70%以上。2018年,荆州市提出“水乡林城,生态荆州”规划定位,率先在全省打响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

    如今,荆江两岸基本实现应绿尽绿,绿色生态廊道如同“绿色腰带”贯穿全境,荆南四河、江汉运河等河流与长江互联互通,如同一条条“绿色项链”,184个湖泊如同珍珠镶嵌其中,全域水乡园林城市雏形基本形成。

    推窗见绿,出门见绿,绿随河走……绿色,正铺就荆江两岸人民的多彩生活,成为荆州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底色。

    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从洪湖之畔到荆江之滨,从水源地保护到非法码头整治,在人水和谐共生的“指挥棒”下,生态之美正在荆州“唱响”。

    数据给出佐证,变化就在身边——全市建立省级以上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湿地)公园30个,湿地保护率达82.43%,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6.69%。荆州中心城区建成123公里滨水绿道,串联51个口袋公园,人均拥有绿道长度1.25公里,绿道覆盖率达91%。江豚种群数量增至120余头,麋鹿种群数量增至2500余头,公安崇湖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

    人们的笑脸、复绿的两岸、归来的江豚、欢腾的鱼鸟,成为荆江巨变的生动注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