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沙市新闻

以“绿”为墨 “画”荆江
——沙市区“三进三退”绘就长江大保护生态图景

    □通讯员 王慧 曹译文

    春风和煦,柳林洲露营地的一顶顶帐篷像草地上舒展的“蘑菇”般生动有趣……一大早,孩子们在草坪上嬉笑追逐,大人们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闲谈畅饮,有的甚至直接睡起“回笼觉”。

    “自从柳林洲生态公园建成后,这样的画面几乎在每个晴朗的周末都能看到。”柳林洲棚改指挥部工作人员崔昌琼欣喜地说,“我是从小在这一片长大的,小时候放学回家经过岸边鼻子里都是黑灰,下点毛毛雨都得穿胶鞋,那时候常听左邻右舍叫苦不迭,环境真是一言难尽啊。经过这几年的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荆江岸变绿变美,长江水质变优变清,到这里来散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居民们成了美好环境的最大受益者”。

    柳林洲的变化是沙市区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一个缩影。

    这五年,沙市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13.5公里的长江沙市段“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这里清水、绿树、州岛相互交映,如同镶嵌在长江边上熠熠生辉的“祖母绿”,娓娓诉说着“共抓大保护”背后的“沙市故事”。

    生态进 生产退

    保护长江修复生态

    沙市号称“百年商埠”,港口码头历史悠久。曾经,沿线分布的化工厂、采砂厂、炼油厂等大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长江沙市段变得污水横流、砂石漫天、水质恶化,严重危害、威胁了长江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垃圾肆意排放让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五年来,沙市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实现岸线码头综合治理和生态复绿工程同步走、两手抓,率先开展“十年禁捕”,依法征迁沿线居民1494户,关改搬转沿江企业17家,拆除非法码头37个。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岸线复绿补绿290亩,流域植树造林3万亩。

    经过五年的系统修复,长江沙市段水质全线提升至Ⅱ类,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由柳林洲公园、洋码头文创园、万寿宝塔公园、荆江园、临江仙公园串成的荆江风情带,呈现的正是“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新画卷。

    治理进 污染退

    守护长江完善机制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沙市区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考评体系,执行环保“一票否决”,严格环境准入,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方案》等20多个制度文件,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近10亿元。在长江流域重点部位实施“天网工程”,加强对全江段实时监管;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长效管理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长江岸线过往船舶垃圾和污染物实行清运,从制度约束和管理模式上下功夫,鼓励人人成为“守护母亲河”的行动者、示范者、引领者。

    高端进 低端退

    呵护长江转型升级

    沙市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全力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以洋码头文创园为中心,汇聚沙市生态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滨江生态景观带,探索“生态+城市片区开发+旅游”模式。沙市记忆(1876—1949)文化展示馆、江汉明珠工业成就展示馆、大美荆江生态文明展示馆、“荆江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柳林洲露营基地及各类文创企业相继建成入驻,这里是年青人的创业集聚地,是来荆州“逛吃拍照打卡一条龙”的宝藏园地,更是市民休闲出游的绝佳目的地。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看着如今美丽、热闹、繁华的荆江岸,真无法与以前的场景联想到一起,那时候在岸边走一走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作为一名老港航人,沙市区港航物流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范芃30年来,既参与也见证了荆江岸的蝶变,荆江岸也见证他的“衰老”。

    站在美丽的荆江长廊,望着长江母亲河绵延流长生生不息,他说,“这一江清水两岸碧绿满眼生机得来不易,虽然长江大保护任务艰巨、过程漫长,但是有了更多的人参与,就一定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美丽的长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