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龚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流域性区域层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空间的一体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整合,破解流域性区域的发展困局,取得明显成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强化省级统筹,加强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的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四湖流域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内河流域,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四湖流域管理体制演进 四湖流域是湖北省最大的内河流域,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原有洪湖、长湖、三湖、白鹭湖四个大型湖泊而得名。为统一规划和治理四湖流域,湖北省在1955年12月成立四湖排水总指挥部,由省政府直接领导。1956年11月,因四湖流域范围均在原荆州地区境内,排水总指挥部改由荆州行署领导。1962年11月,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四湖排水总指挥部,成立荆州专署四湖工程管理局,对全流域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调度。1983年和1994年,荆门、潜江先后划出荆州地区,重要控制性水利工程实行分级、分区域管理。流域机构——四湖工程管理局没有及时上收,成为流域省管机构;原属四湖工程管理局管理的田关泵站及刘岭闸,因在潜江、荆门境内而被划出,成立省田关水利工程管理处,隶属省水利厅管理;其他在荆门、潜江境内的流域性水利工程及四湖工程管理机构,分别划由两市管理;在荆州境内的流域性水利工程及四湖工程管理机构由荆州市管理。因此,目前四湖流域属三个市管辖,按各行政区域、各部门、各专业分割管理,缺乏流域性的权威管理机构。 防汛抗灾调度协调难。荆门市和潜江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四湖流域水利工程分属三个行政区域和省、市、县(区)、乡镇、村多个层级,地方水利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从本地利益出发调度水利工程,防汛调度指令难以落实。 水资源统一配置实施难。三峡工程建成和南水北调实施后,四湖地区沿长江抗旱引水、生态补水问题突出。控制性水利工程分属省、市、县(区)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及时协调、统一配置水资源难度很大。 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难。因四湖流域无统一流域管理机构,无统一建设法人,亦无统一实施方案、项目法人和建设指挥部,引发工程建设过程补偿不一、同一区域竣工验收步调不一、工作目标不一等问题,导致流域治理推进缓慢。 以“三个统一”理顺四湖流域管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治水管水,以“三个统一”切实理顺四湖流域管理体制。 统一思想,树牢系统观念。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治水,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一要提升流域管理法治化水平。立足于流域管理的统一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研究制订《湖北省四湖流域管理条例》,促进流域统筹管理和统一协调的规范化法治化。二要强化流域统一规划。以流域为单元,一体化谋划流域保护治理全局。对流域的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旱灾害防御作出总体部署,构建流域保护治理的整体格局。三要强化流域统一治理。充分发挥流域规划的引领、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工程布局,科学确定工程布局、规模、标准,着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水资源配置体系。 统一机构,健全流域管理体制。实行流域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流域规划管理、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一是设置省四湖流域管理局。整合现有涉及四湖管理的省、市、县(区)水利管理事业单位,组建省四湖流域管理局,实行四湖流域统一管理模式。二是充分发挥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协调职能。成立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统筹研究解决四湖流域综合治理重大事项,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商讨地区之间的协作。 统一管理,强化流域协作联动。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加强流域综合执法,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格局,一体提升流域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河湖统一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发挥流域层面河湖长制工作协作机制作用,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强化流域联合执法。完善水行政执法跨区域联动机制、跨部门联合机制、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严厉打击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水权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把流域水资源量逐级分解到流域内的行政区域和河流控制断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水资源用途管制。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编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