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荆州宣讲

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陈思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生态智慧发展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里,大自然的客观物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前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但是相应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能动的。人虽然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却不能为所欲为地奴役自然,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将人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谋求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论特色

    人民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我国生态发展的治理理念,也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无论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还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为了解决切实的民生问题,蕴含了“绿色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态价值观。共享的主体不仅是当代人民,也包括子孙后代。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还是为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生态治理观中以人为本的共享价值的发展理念。

    整体性。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已是各国的共同认识,但如何让多元主体达成统一认识,从而实现协同治理,是落实到实践中的最大难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理念,是我国在全球生态建设中不断扮演引领者、示范者的答卷,是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都是依据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当代发展形势、发展方式、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量身定制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治理理念的贯彻路径

    引领构建正确的生态治理理念。任何意识都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尤其在生产力匮乏的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长远性认识严重不足。因此,要处理现有的生态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扭转错误的生态观念,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氛围,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从而进行正确的生态行为。让人们发自内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形成良好的绿色社会发展风气,从而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依靠制度法治规范生态治理行为。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由政治理念、战略部署切实走向贯彻执行,更好地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必须建设适合当前国情的治理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抓住法治的制度优势,在总结借鉴的基础上科学预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倡导生态治理的全民意识,从而更好发挥制度和法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绿色发展托举绿色治理。低碳、节能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绿色转型的现实需求。绿色治理促进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进一步托举绿色治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而形成强大的绿色治理合力,齐心协力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