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葵 晚明朝政腐败、海防松懈,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江阴素为苏淞门户,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但从嘉靖二十九年后,由于倭寇侵袭,民不聊生。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8岁的年轻人钱錞接任江阴知县。钱錞,字鸣叔,号鹤洲,嘉靖四年(1525年)生,湖北荆州显陵卫(今钟祥)人。下车伊始,就以抗倭名将戚继光为榜样,一面吁请地方缙绅、商贾捐资修缮城垣,一面组织乡兵义勇,守土抗敌。 经过短期努力,先后修筑城墙300余丈,增设子城3座,使城池壁垒森严。他还亲自训练乡勇,并从中挑选50余名壮士为亲兵。“简戎器,饬瞭望,设重关以严议察”,作为保境安民、抵御倭寇的准备。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五月十八日,倭寇侵犯太仓,钱錞奉檄率江阴兵民300人赶赴救援。鏖战半月,到六月四日,终于彻底击退倭寇,凯旋江阴。这场战斗,江阴军民牺牲80余人。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二十八日,倭寇自城东黄泗浦登陆,直犯杨厍(今属张家港市)、斜桥。斜桥儒生许蓉受钱錞之命,率千余乡兵堵塞港口。次日,会同钱錞率领的县兵夹击倭兵,倭寇见江阴城壁垒森严,遂乘舟逃遁。 同年,倭寇侵犯江阴,罪恶累累,造成了兵民死伤2000余人,被焚烧房屋千余所。许多“村、镇有名之家,无不发其盖藏”“小民瓶罂之储,茅茨之盖,鲜一存者”“江浒处处烟生,夜光尽赤,皆为贼火”。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廿一日,倭寇数千人由东路从常熟三丈浦登陆,经顾山、华士(华墅)、祝塘,直掠青阳(青旸),钱錞率百名县兵追击至塘桥,青阳民团团长吴兑带领千余乡兵为前锋,激战于石幢。钱錞亲率县兵百余人奋勇作战,他连发三箭,毙敌3人,自己也中箭受伤。倭寇受挫退却,吴兑又率兵追至郑庄桥,倭寇泅水南逃,部分溺水死。余贼犹作困兽之斗。此时,留守太湖的贼船,因被无锡总兵焚毁,留船兵丁向北突围,与之会合,贼势顿盛,但各乡团勇全无畏惧,全线出击,与之血战,矢尽援绝,继以瓦石,至死不退。倭寇惧其气势,被迫向常熟方向逃窜。追击中,吴兑马失前蹄,被敌刃所伤,次日不幸身亡。另一路倭寇登陆后窜至长寿慕义庄,被乡民持锄耙击退。 五月间,钱錞为进一步增强江阴的防守力量,命令许蓉带领邑东千余乡兵固守县城,自己亲率县兵先后赴华士、靖江等地迎战。在华士,县兵协助当地乡兵击毙9名倭寇,大挫凶锋。不久,倭寇又纠集3000余人,从华士分路直扑江阴城。钱錞与许蓉凭险固守,倭贼退至城南,扎营蔡泾闸,每日分兵四出,烧杀抢掠,乡民纷纷奔向县城避难,形势危急。 六月初,钱錞向兵备道请援。但卫所军队腐败无能,不敢出兵。六月十三日(一说二十三日),钱錞将县印系在衣襟上,慷慨陈词:“张睢阳亦人臣也,吾誓不与贼两立!”(唐代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睢阳城) 他亲率县兵、乡兵400余人,加上两广土司“狼兵”共800余人,冲出南门,杀向倭寇。“狼兵”因纪律松驰,至九里湾(即磨盘墩)一触即溃。钱錞率领义勇杨成、陈裕等50余亲兵冲进敌阵,与倭贼血战。当时雷雨交作,天昏地暗,钱的战马滑倒,幸杨成救援,得以换马再战。不料此时倭寇伏兵从两侧冲击,钱錞负伤堕马,力竭身死,时年31岁。20余名义勇亦同时殉难。 此事《世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三有载: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甲子朔(初一日)……丙子(十三日),倭进据江阴蔡泾闸,分众犯唐头,知县钱錞统狼民兵御之,遇贼于九里山,时已薄暮,雷雨大作,贼伏兵四起,狼兵悉奔,惟余錞及民兵八人尽死于贼。 倭寇将钱錞枭首示众。许蓉、黄銮派兵士到九里湾,冒死夺回遗体入殓。军民在县衙大堂上设灵堂拜祭钱錞及众义勇。乡宪副薛甲含泪写成悼诗一首:英灵回赤日,风雨惨长汀。千古谁知尔,丹青为纪铭。 “巡按御史周如斗上具事,诏赠光禄寺少卿,荫一子国子生,赐祭一坛,立祀死所,有司岁时享祀”。钱錞尽节前三日得一子,世袭当为此子。与钱氏家谱吻合。 感其忠勇,后人在城内原城隍庙西侧和华士镇薛家桥分别建“钱愍忠祠”及“钱公祠”,祭祀这位抗倭英雄,而“江阴知县钱錞血战九里湾”的故事在民间至今流传。后人题咏颇多,兹录数首,以见一斑。 明代沈翰卿的《哭邑侯钱鹤洲先生二首》; 堕地郎星六月寒,空怜儒将气桓桓。时间犹是悬金印,天上那逢降玉棺。三馆史编濡笔待,百年臣节效公难。城隅翼翼翚新庙,老稚相携泪不干。 已有封章达九天,行颁恤典贲重泉。长江落木浮归鹢,故国寒花泣杜鹃。慈母更添新白发,灵帷惟设旧青氈。重收正气还光岳,张许何须论先后。 明代徐夔的《追挽邑侯鹤洲钱公》; 当年仗节死江皋,耿耿精忠贯斗扚。报国独怜肝胆竭,婴城无奈犬羊骄。魂迷故国三湘雨,怒激巫门八月潮。洒泪尚瞻遗庙在,丹青剥落树萧萧。 清代祝纯嘏的《吊明邑令钱公》; 贼氛江海任横行,处处风声草木兵。介胄自来多惜死,冲冠一怒是书生。戴星整队出南关,不见先生策马还。传得晚来风信恶,印衣重染血痕斑。 钱錞归葬江陵(今荆州区)西北马山。宣德年间,荆州建祠祀刘隽、何忠二人,称双节祠。至嘉靖年间,配祀钱錞,改称三节祠,在今白云桥以西,民国时毁。钱氏子孙初居荆州城钱家街,清康熙初年,惠城街(今荆中路)失火,钱家街焚毁,子孙迁居郝穴。民国时期《中央日报》主笔钱纳水(1892年—1974年)就是其后裔。 附:《明史稿钱錞传略》 钱錞,字鸣叔,钟祥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初授官。倭已炽,三十三年入犯江阴,鄉民奔入城者万计,兵备道王崇古不纳,錞曰:“民死不救,守空城奚为”。遂开门纵入,而身自搏战於斜桥,三战却之。明年,倭據蔡泾闸,众犯塘頭,錞提兵战九里,薄暮雷,雨大作,伏兵四起,狼兵悉奔,錞战死。诏贈光禄少卿,世袭锦衣卫百户。 李诩(xǔ许)《戒庵老人漫笔》卷四也有记载: 钱錞,显陵卫人,嘉靖庚戌进士,出江陵县。倭掠江阴,錞遣兵逆之,贼不敢逼,明年贼又趋江阴,錞遇之於石幢,矢盡,继以瓦石,錞被鎗猶斗,贼遁去。錞测贼意未満,当復来,贼果至,官兵相拒固守,贼移营蔡泾,距城九里,焚掠四野,烟熖蔽天。錞从城上望,啮指誓曰:剪屠烈矣,奈何与此贼俱生!乃督众力战,坠马復上,賊戮之死。县人求其屍不得,有识其印嚢者,舁归成殓事,闻诏贈光禄寺少卿,蔭一子锦衣卫百户,立祠江上致祀,世袭锦衣卫百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