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特别报道

让“黄河故事”迸发时代风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文化论坛暨媒体吴忠行活动举行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景区内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风光更是秀美奇绝。宁夏引黄古灌区、宁夏水利博览馆、青铜峡水利枢纽、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库区鸟岛六大景观,体现了雄、奇、险、峻、幽为一体的峡谷风光。

    西鹤酒庄

    西鸽酒庄创建于2017年,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酒庄拥有葡萄园3万余亩,主要种植品种包括赤霞珠、蛇龙珠、马尔贝克等红葡萄品种以及霞多丽、琼瑶浆、长相思等白葡萄品种。酒庄结合现代化酿造技术及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年设计产能1000万瓶。酒庄占地2.8万方平米,集种植酿造和旅游观光为一体。

    □文/图记者叶力铭 特约记者戴军

    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首任总裁兼总编辑周锡生:

    讲好黄河故事 讲述吴忠精彩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变乱交织的世界大背景下,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讲好黄河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要给中国人讲,给中国的当代和未来一代讲,以更好地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和生动地对国际社会讲述璀璨的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并且要讲深讲透讲活,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了解中国的深厚历史底蕴,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倡导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精神逻辑。

    黄河文化是沿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世世代代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既有物质层面的宝贵财富,又有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黄河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黄河流域的历史文物、考古遗址、古建筑群、灌溉工程等,更要保护好黄河文化的精神财富,包括黄河历史凝练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生活习俗、手工技艺、戏曲文艺、生产技术、天文历法、书籍绘画、饰物服装、医学算术等等。

    讲述黄河文化和黄河故事,既要大视野、大场景、大纵深,有群画图,也要注重个性化和具体的切入,有具体的地点、城市、乡村和人物与事例,这样才能做到生动、鲜活、感人。

    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庄电一:

    弘扬黄河文化是媒体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黄河,作为沿黄九省区人民共同的母亲河,不仅为沿线人民提供了甜美的乳汁、酿造了沿线人民优越的生活,而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开发黄河、保护黄河、利用黄河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为黄河增光添彩的黄河儿女,在这里做出了多少彪炳千秋的贡献?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又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新闻素材?

    黄河,是一个亟待挖掘的新闻富矿;黄河文化,是一座仍在衍生且还在充实的宝库!

    有许多写黄河的作品产生过重大影响;熠熠生辉的黄河文化,哺育了一代代作家、一代代新闻工作者。曾有大量的好作品感染过受众,还将有更多的好文章陆续问世。黄河在继续造福人类,黄河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在黄河沿线寻找写作素材,从黄河文化中吸取营养,是人民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探索者、发掘者、弘扬者来说,也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保护黄河、弘扬黄河文化,是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更自觉、更主动地承担起这个使命。

    在此,我呼吁大家,都来关注黄河、爱护母亲河,对母亲河倾注更多的感情,为母亲河做更多、更有益的事,为保护母亲河、合理利用母亲河、让母亲河不断流、少污染、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做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报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胡线勤:

    传承黄河文化 挖掘时代价值

    我们齐聚一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共同交流黄河文化、黄河故事传承与发展的好经验,探讨新思路、描绘新蓝图,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添彩。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更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报协将努力与媒体朋友一起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共同的目标,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推进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从更高远、更广阔的黄河文化范畴开展更富有现实价值的考察调研、学术交流、新闻宣传,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兼职主席、“拇指作家”马慧娟: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黄河流域各个省份的地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总体是黄河文化圈。宁夏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历来就是一个移民省份,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贯穿移民文化的,是黄河给予宁夏的馈赠。引黄灌溉,富足一方百姓,兴盛一方水土,让塞北的雄浑与江南的秀丽,在宁夏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和最好的展现。

    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会得到黄河的眷顾。仅仅是隔了300公里,在宁夏西海固种地,曾经有“种了一袋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的说法。吃不吃得起饭、能不能喝上水,完全得看当年下不下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首先在西海固地区实施输血式扶贫。

    每次站在红寺堡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的泵站之下,我都会生出一种感慨——黄河水到不了的地方,党中央的关怀可以到。几千年没有被改变的事情,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解决了。红寺堡,打破了自古水往低处流的常规,让黄河之水天上来,成就了这一片土地,养活了这一方人民。在红寺堡,一直有这样一句话:“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红寺堡的移民史和发展史,这也是整个宁夏的奋斗史。党的好政策成就了宁夏的发展,黄河水让宁夏充满了希望。

    我们对黄河充满感情,我们也要感念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看黄河千百年来的流淌过程,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生生不息的希望。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