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母亲的笑声

    □ 刘玉新

    午休还没起床,就听到母亲爽朗的笑声。

    起床一看,原来是弟妹们来了,正陪着二老讲话。我知道他们来的原因,今天是母亲节,来陪陪父母亲。

    我一直对洋节有着难以言说的抵触,所以我心中的母亲节父亲节就是他们的生日。到了那天,不管多忙,我都要下厨做顿可口的饭菜,陪陪他们。即便是父母在老屋,我也会打个电话发个视频,说说家长里短,算是节日的问候。

    母亲在,天天都是母亲节!

    母亲今年81岁了,依然操持着一日三餐,照顾着父亲的饮食起居。她这一辈子,就是围着厨房的一辈子。打记事起,就看到母亲除了白天下地,其余的时间都在锅台前后打转,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抱怨,反倒是一说一个响哈哈。

    我常想,大概因了母亲笑口常开的豁达性格吧,81岁的母亲,精气神足着呢,一点也不显老。如今,住进了城里,卸下了地里的农活,体力上轻松多了,再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做饭、洗衣、刷视频、听歌,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我常常对母亲说:您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母亲不回话,但她听懂了,一串响亮的哈哈算是给了我回答。

    母亲生养我们兄妹五个,两岁一个,脚踏肩膀,一边是繁重的生产队集体劳动,一边是八口之家的家务操持。父亲在村里当书记,那年月,公家的会多事更多,家里的大事小情多数帮不上忙。

    母亲个子娇小,身子秀颀。出嫁前又是幺姑娘,家里看得娇,这么一大摊子的事,按说够她忙的了,可在我的记忆中,她就没叫过苦。春天的茶园,她的歌声是最先响起来的,人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好听,那一班婶娘们个顶个都是唱歌的好手,人在哪歌声就在哪,说是十里茶园十里歌,一点儿也不夸张。

    秋日的晒场上,母亲背上背着孩子,手里扬着连枷,细细密密的啪嗒声中,豌豆、小麦、黄豆一捆一捆摆上晒场,打场、扬尘、挑渣,然后又一场一场谢幕,那些豆梗麦秸堆成了小山。母亲总是一边使劲打场,一边笑吟吟地轻哼着号子,似乎从不知道什么叫劳累。

    当我们懂得感恩的时候,母亲已经老了,老成了一种岁月。她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我们心里。我们知道,对她最好的报答,就是依着顺着。

    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视频,遇到好看的段子,必定要邀请父亲一起分享,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内容,两老常常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笑哈哈的。那是他们曾经的生活场景。乡村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情结。

    母亲看视频,几乎成了每天必修的课程。晚饭后,她会打开微信或是百度,信手刷一刷,一看就是一歇半晌,硬是把一颗心瞬间变得年轻起来。

    我很欣赏母亲这种生活态度,活到老学到老,哪怕是年龄大了,时兴的东西也要学。所以,家里的电器,母亲都会用,我从来就不担心她会落伍。

    这两年,父母在县城住得多,日常事务大多都得自己打理。每次我打电话或是发视频问及买米买菜的事,母亲笑吟吟地说,你放心,这点事难不倒我们,口袋里有票子,超市里有物资,想买的时候,那还不容易?你尽管忙你的!

    电话那头的笑声听得我心里热乎乎的,不由自主地平添一身自豪和骄傲,这就是我的父母,这就是今天的农村老人,在乡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城里,吃喝拉撒,一样井井有条,无须儿女操心。

    就在我正看着央视节目的时候,又从她的卧室飞了出来,不用猜,一定是刷到了一个特好笑的段子。那份爽朗,那份开怀,一下子就感染了整间屋子。

    母亲身体健康,真好!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