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清旭 去年清明节,我回乡扫墓祭祖,听老家人说有一群青年学生来磨盘洲寻找“剑峰丹鼎”,结果无功而返。这也难怪,在磨镇,我的父辈大都已经作古,过去的故事很少有人讲述了,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了。今年春节我回到了磨盘洲,寻古探今,写下一些关于“剑峰丹鼎”历史与传说,希望有助于青年一代了解磨盘洲的历史文化。 据《松滋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松滋县令陈麟召集士绅共同议定松滋人文胜景(相当于现在的著名旅游景点)。最后议定松滋八景,分别是月岭残阳、江亭晚钓、莱州霁月、灵济晚钟、剑峰丹鼎、栖云龙窟、苦竹甘泉、一柱蓬莱。其中名列第五的“剑峰丹鼎”就在我的老家——南海镇磨盘洲。 说起磨盘洲要先从古郧城讲起。2500年前,楚国迁都纪郢(今荆州楚纪南故城),楚昭王为镇守西南边陲,命郧公斗辛筑郧城,规模仅次于郢都,是楚国第二大城市。据近年考古发现,古郧城状如覆斗,南门在今南海镇百溪桥村,西门位于张家坪村,北门位于三垸村,东门在今小南海湖底。今西斋当时叫西寨,是卫戍郧城屯兵之地。今断山口处有8座大如山丘的土堆,当地人叫“七星赶月”。其实就是驻守郧城的8座将军墓冢。公元前506年1月,吴军攻克郢都,在城破前一日,楚昭王熊珍携妹季芈出逃奔郧,来到郧城避难,次年10月,吴国撤军,昭王才回到郢都。 郧城西边是剑峰山,剑峰山是武陵余脉东南最终端,山形如宝剑出匣直插平原,故曰“剑峰”。元朝时剑峰山东麓筑起陡山寺(传说此寺是一夜之间从别处走来的,也被称为“走山寺”)。遗址在原南海粮管所油脂门市部旧址。有四重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佛祖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为当时松滋最大的佛寺。 明代天启年间,有农夫谢氏在剑峰山东麓开荒种地,忽闻地下似有钟鸣之声,谢农夫寻声挖出一个青铜鼎。铜鼎亦称丹鼎,是古人烹煮食物和道士炼丹的青铜器皿,既有三足两耳的圆鼎,也有四足两耳的方鼎。唐代吕洞宾就是丹鼎派祖师,民间称为八仙之一的纯阳老祖。谢农夫将铜鼎献给松滋县令王继康。王县令认定此鼎是丹鼎。当地曾有民间传说,呂纯阳曾于北宋至道年间经岳阳来松滋,见剑峰山山青水秀,便驻足于此开炉炼丹,救民济世。王继康据此认为此丹鼎就是纯阳老祖所遗之丹鼎。王县令是个清官,他没有将丹鼎据为己有,而是上报朝庭获准在丹鼎出土之地建了一座丹鼎庙,将丹鼎供奉于庙堂,供百姓瞻仰。因在陡山寺西边,故民间亦称“剑峰寺”。在古代,佛教的宗教场所称为寺,道教的宫观俗称庙。晚清时佛道不分、寺庙也就不分了。佛寺也被称作庙,陡山寺亦称大庙。 县志记载,古郧城遗址中有一块洲地因四面环水形如磨盘,时人称之为磨盘洲。清道光年间,磨盘洲由于交通便利,逐渐形成集市。很快发展成“九场十八街”的集市,“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清政府设巡检司于此。据记载2000多年间,历史上多次置县衙于此,今观音庙东侧杀人台遗址犹存。 然而沧海桑田,变幻无常。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长江发大水,大雨如泼。长江黄家铺段大堤溃口,洪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从青峰山到沙道观80里地界沦为泽国。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松滋河,直达洞庭湖,为长江中游第一大支流分流口。古郧城遗址连同繁华的磨盘洲集市一同沉入湖底。因地处县南,湖中一高台上有座观音庙,无论水涨多高,寺庙从未被淹,时人称此台是荷叶地,是观音菩萨显灵,观世音菩萨道场在南海普陀山,据此松滋人把郧城湖取名“小南海”。 我8岁时随爷爷到小南海荒湖放牛,见敬老院(观音庙解放后改为敬老院)周围尽是砖头瓦块和挖过砖石的沟槽,水中有很大的树桩。水灾过后,磨盘洲居民西迁至陡山寺重建集市,仍称磨盘洲。民国时期已形成以陡山寺为中心,沿山麓向东西延伸的上街、中街、下街、河街的繁华集镇。 1933年,松滋县府由老城南迁磨盘洲,紧靠陡山寺建起衙署三栋,监狱一座。同时沿剑峰山西麓筑起一段4里长的土城墙,遗址从今卫生院至飞蛾巴壁。同年8月,县府被红军攻破,县府迁回老城。上世纪50年代旧衙署和陡山寺一并改为南海粮管所门市部和米仓,里面一根中柱8个人合起来都抱不下。粮管所门前的原衙门广场自然形成集贸市场,我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在集市卖菜。 解放后磨盘洲是南海区区公所,下辖磨盘洲镇,镇政府设在将军庙,遗址在今南海供销社办公楼。听老人讲,明代磨盘洲出了位罗姓将军殒命沙场,首级被敌人割去。遗体送回原藉安葬于剑峰山东南山腰。墓前修筑将军庙,供奉罗将军神像,系罗氏宗族家庙。1971年撤区并社,磨盘洲镇并入南海公社,将军庙被拆。1974年修小南海四大堤坝围垦在将军墓取土,将军墓被挖掘。那时我才十几岁,因胆小只在远处看到将军墓前有一块高大的帽子碑(碑头有石顶),由于没近前观看,所以将军名字、官位一概不知,实为憾事。后来听参与发掘的村民杨中文老人说,墓挖开后只有大号青砖卷成的墓室,空无一物,估计是座衣冠冢。1975年冬开挖新河,磨盘洲集市变为河床,筑堤取土,剑峰山被逐渐挖平。当年没有挖机和装载机,2万多民工全靠肩挑手挖,剑峰山人山人海,手推车络绎不绝。1976年,两堤一河形成,重建集镇,剑峰山遗址上又形成了新的集市。 今年春节,我在磨盘洲转了一圈,依稀记得剑峰山顶在如今水塔处,原来叫董家洼的地方修了幼儿园。西城墙豁口处修了化工厂,民国松滋县中队营房遗址上是磨盘洲水厂和社区服务中心,南北炮台上建了民宅。土城墙已荡然无存。1985年我父亲去世后就葬在城墙外边,当时还有半人高的土坎。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小南海由荒湖变渔场,如今退渔还湖正在修建生态涵养区。现在的磨盘洲集市虽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展兴旺起来的。 父亲生前讲,如今的剑峰村改革开放前叫双合大队,是由原来的双洲、双福、双合三个大队合并而成的。如今的剑峰十组即我的出生地,在元后宫(今滨湖花园)一带,上世纪50年代初级社、高级社时期曾一度取名剑峰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一度冠名卫星生产队。1981年分田到户,双合大队更名剑峰村。其实剑峰山在南,如今的剑峰村在北,只沾了剑峰山一点边。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剑峰寺早已无迹可寻,丹鼎也早已不知去向,剑峰山遗址又成了新的磨盘洲。 “剑峰丹鼎”从形成到消失经历了358年,它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韵味,还有这处遗址的灵魂和堆砌的沧桑让磨盘洲人人口口相传,难以忘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她必将会呈现更大的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