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楚韵荆州

千年古县监利

    长江之滨,汉水之南,云梦古泽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千年古县——监利。

    监利属荆州市管辖,它地处荆州市东南部,东接洪湖市,西连石首市、江陵县,南与湖南华容县、岳阳市隔江相望,北同潜江市、仙桃市毗邻,版图面积3508平方公里,人口158万,居荆州各县市区首位,政府驻地容城镇。

    “监利”作为县名源自1800年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魏、蜀、吴三国相与争锋,荆楚大地,刀兵四起。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王孙权乘蜀军守将关羽进攻樊城(今湖北襄阳)之际,派大将呂蒙率军乘虚袭占荆州,擒杀关羽。从此,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南郡等四郡为孙权所得。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在华容县中划出一块地方设置监利县,因此地“土卑沃、广陂泽”,县境西北曾产盐,于是吴侯便在此设卡派官置县,“令官督办”,以监收鱼盐之利,治所在鸡鸣铺一带,“监利”县名由此诞生并被沿用至今。

    鱼之利是显而易见的。监利北依汉水支流东荆河,南有长江,沿县境蜿蜒曲折160多公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有内荆河;县内河湖港汉密布,旧称“百湖之县”,鱼资源特丰富,鱼之利颇丰厚。

    说到盐,并非空穴来风。相传在古代,监利曾是产盐之地。今县境分盐镇一带,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溪水味咸,含盐量高,称为“盐溪”,且有“盐溪八景”之说。据勘测发现,分盐镇所在的监中与监北,如今地下仍有盐层。分盐镇,历史上曾称“盐市”“盐关”,从清末至民国初期,先后设有“分盐司”“分盐署”。何谓“分盐”?就是以此地为分界,川盐到此不再东下,淮盐到此不再西上。据1984年版《监利县地名志》记载,监南临江的三洲镇,相传古时候曾有大盐船在此遇风浪沉没,故此地名为“盐船套”,这也可以印证历史上监利曾是盐的集散地。

    西汉建立不久,盐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名为“莞盐”,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后来为历代所沿用。监利既是盐产地,又是川盐、淮盐的集散地,鱼盐之利极其丰厚。而且“土卑沃、广陂泽”,所以明万历年间的《郡县释名》(郭子章撰)一书。其《湖广卷》上记载:“孙吴置监利县,正以地富魚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监利稻作文明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监利先民们就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和种植。1973年在福田镇发掘的柳关遗址中,出土了草灰烬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国研究古代农业科技史的专家卫斯,在他的《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一文中,列举了包括柳关、福田在内的长江中游5000多年前的数十处遗址的稻烬,来论证我国稻作起源在长江中游地区。由此可见,监利地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为什么至明代万历年间才有"“富稻”之说呢?主要是监利发展稻作农业的大前提——长江水患的治理,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基本解决。据县政协编撰的《监利历史》记载,流经监利县境南部的长江,至宋时江水才落水归槽,流经监利县境北部的东荆河水道也开始形成,与中部的内荆河形成“三水穿境”的态势,这为大面积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长江堤防问题此时仍未解决好,虽自晋至宋时,分段修筑了部分长江堤防,但尚未连成一体,故明代前仍然摆脱不了冬浅夏盈,水小则枯,水大则漫,“小水收,大水丢”的状况。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539年-1542年),荆州府修筑了连接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沔阳(今属洪湖市的沿江地带)等县的江堤1000余里,使沿江大堤基本形成。监利境内江堤又经多次溃口、修堵,直到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堵筑庞公渡,长江堤防才第一次连成一体。东荆河堤,五代时,南平王高季兴修有高氏堤130里,宋代以后民众沿东荆河修筑了很多民垸,具备了一定的抗洪能力。至此,境内水稻产量才有了比较稳定的增长,也才有了《郡县释名》一书中第一次用“稻”代替“盐”,提出“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的观点。

    其实,“鱼盐之利”也好,“鱼稻之利”也罢,无不说明监利自古就是个富庶的地方。春秋时期,墨子曾对楚王说道:“荆有云梦,犀咒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墨子·公输》)从“鱼盐”到“鱼稻”,一字之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监利立县近1800年来,监利人民治理大江大河,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稻作农业,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不懈努力,这正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的根基。

    监利人民世代传承了这种伟大精神。2009年、2010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监利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的称号。2017年5月,中国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监利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的称号,认定监利县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8月8日,监利撤县设市。

    (选自《荆州地名故事》)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