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繁华 “,冻死皇家的闺女。”这是一句民间俗语,也是天气气候的一个特征。既然流传着这句民谚,于是笔者寻求着它的传说与自我的经历。 据史料记载,“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此时还是“料峭轻寒结晚阴,飞来院落怨春深”偏寒冷的时节,人们有踏青、交友、宴饮、祭祀、欢庆、农耕的传统习俗。季节交换,洗濯去垢,消除不详,祈求福祉降临。人们也称为“春浴日”,是个民俗节日。这“三月三”的风俗自古代先秦沿袭至今。 此时节,正值清明进入谷雨,天气处于“多变之春”。就算大好晴天,时有大风相伴。要是下雨,也有雷电跟随,大风降温。每当于此,我就想起老母亲的唠叨:“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到江边走。”老母亲为人一生谨慎,循礼教子。经常这样提醒我们,这个时段最好不要到外面跑,过去发生过翻船倒舵之事。往往这个时段天气突变,暴风骤雨,气候恶劣。而出现这样的天气一般就在(三月三、九月九)两个日子的“前三后四”。这个时段的风暴是要起“转”的。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一时“跑步入夏”,一时“跑步入冬”。说的就是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难以预防。 在当地我没有感受传统节日的愉悦,倒是领略过这“三月三的风雨”的厉害。它要是发起“威”来,真是非同小可。那就是“一线的灾难”。什么“龙卷风”“房屋倒塌”“掀翻大棚”等等等等。俗话说,天干有方向。天灾也是有方向的啊!它往往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害。回想那年月,农村人只能靠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获取天气预报。预报中也只是出现我省东部、南部等术语,不能精确到县级地方,只有大致的地区概念。那“三月三的风雨”真是令人惊骇。这样的恶劣天气一般发生在晚上。就在那漆黑的晚上,大雨滂沱,狂风呼啸。肆虐的风暴一阵紧似一阵,房屋旁发出“呼哨”的响声,那成排的大柳树被刮得弯腰摇摆,大雨倾盆而下,闪电刺眼,炸雷响地。真叫人心惊胆寒。那时,我家的房子独伫村头,无遮拦挡风之物,我非常担心房子被狂风刮倒。每当这样的夜晚,我们就领着几个小孩在屋前右侧的小厨房、盘坐稻草堆旁躲避。等待狂风暴雨的消逝,才能回到大屋,(那年代的房子一般是砖砌瓦盖、挖墙扩檩)惊恐的心情才得以平静。 “三月三”前后的时段,总是时有风雨,印证了这些民间谚语的预见准确。老母亲的叮嘱不光是一种传教,更是对后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清明一半种,谷雨一半秧。”而今,此时的育秧大棚里秧苗绿葱葱、齐刷刷,长势正旺。我也曾经在秧田里“薄膜育秧”,有过竹弓子的小棚,有过平田的覆盖。那是撒了草木灰和剁碎青草的覆盖物。秧苗到了这个时段已有一寸多深了,可是经常遭遇大风掀开薄膜,还有薄膜上一小窝一小窝的“水蛋”。秧苗抚养这么大多么不容易啊!为了给它御寒,我们还得给厢沟灌水护苗。那是放学后的傍晚,我和妻子赤着脚在其小腿深的泥沟里扫除薄膜上的积水,搭上几根树枝、竹条压好薄膜。保持厢沟里水满保温。就这样不时地精心防护,秧苗长势旺盛,心里才觉舒坦。待到两三寸深时再揭膜练苗。 这“三月三的风雨”,是大自然的安排,非人力所能抗拒。人们只能遵循规律,避其锋芒,减少损失。老一辈人曾说过这句农谚,穷人不信富人“懂”,风吹杨花就泡种。那时可能只栽一季早稻,真正像现在要栽早、晚两季稻子,还是早一点播种为好。 “三月三的风雨”,有过“前三后四”的规律。风雨天气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及时防范,把损失减到最低。要是外出踏春游玩,适时避开这个时段还是以安全起见为好。不过,现在的天气预报“精准”,能预报各个具体时间的天气。人们更是可以事先防备。 就在这“三月三”的风雨季节,人们吃上了地米菜煮鸡蛋,也吃上了新鲜的粽子(粽子寻常上餐桌,不再是五月端阳的专利)。雨水滋润大地,带来了春菜的丰收;雨水浇灌田野,夏收作物吮吸甘露;雨水落满池塘,鱼翔浅底,虾戏草塘。风雨之中千帆过,春花烂漫艳阳天。 “三月三的风雨”,有它猛烈疯狂的一面,也有狂飙过后春阳的妖娆。此后,它不光惊现彩虹,还会遍布炽热春光。它的癫狂洗礼,给人们一次次的历练。人们总是科学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征服自然。三月三的风雨,荡涤了尘世的污垢,报送深春的浓烈,演奏着春夏交替的美妙乐章。 |